代表作有反战巨匠小林正树拍摄的《做人的条件》6部曲(1959-1961)、《战争与人》3部曲(1970-1973)、以甲级战犯东条英机为主角的《激荡的昭和史·军阀》(1970)、揭露“731”人体细菌实验的《帝银事件》等。
这些影片不避讳刻画日本军队的凶残及其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同时分析战争泯灭人性的原因。
对于中国军民抗日情节,这些影视作品大多以正面形象呈现。在电影《做人的条件》中,有中国共产党带领劳工起来反抗日军的场景,也有抗日战士被残杀后日军被骂是“日本鬼子”的情节。而《战争与人》不仅敢于批判当时还在世的裕仁天皇,还让日本演员扮演的八路军呼吁“中华民族应该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以及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这一时期的影片,还对日本为何发起战争、在军国主义泥潭中越陷越深进行了深入反思。影片《激荡的昭和史·军阀》对新闻界乃至整个社会舆论在战争中的表现进行了反思:“新闻记者,战争初期你们在干什么?什么‘皇军无敌’,什么‘圣战’、‘万岁’……鼓动日本好战的正是你们!……所有认为应该发动战争的人,全都应处以死刑!死刑!”又如《做人的条件》中主人公的好友,虽然厌恶战争,但却被“不参军枉为男儿、不效忠政府即不爱国”的观念绑架,在与周边的格格不入和被嘲弄中最终选择了自杀。创作者借主人公之口气愤地说,凶手不只是嘲弄者和有罪的军队,还有死者的家人、朋友以及整个社会风气,是他们合伙把死者逼上了绝路。这样的反思相当直接,既不是空喊口号,也不是仅仅指责战犯和军部,而是将镊子深入民族的胸膛。对于这些影片,日本学界和社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多部反战影片还获得日本电影最高奖项——日本电影金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