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素重名分。
所谓“名”,就是位置,包括身份、职位等等;所谓“分”,就是与身份、职位相对应的权利或权力。“名”和“分”不对等,往往闹出乱子,严重了甚至使人身首异处。
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一次问他:“如果卫国国君让你去做执政,你首先做什么?”孔子说:“我首先纠正名分。”子路说:“太迂腐了,纠正名分有什么用?”孔子说:“……名分不纠正,说话就不能理直气壮;说话不理直气壮,事情就会办得不正当;事情不正当,治理制度就不能深入人心;治理制度不深入人心,刑罚就不会公正;刑法不公正,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韩非子则用多个小故事证明,名分问题处理不好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其中楚成王临死也吃不成熊掌的故事最为跌宕起伏。
话说楚成王先立儿子商臣为太子,过后又打算立另一个儿子公子职为太子。商臣只是听说这件事,没弄清具体情况,于是问师傅潘崇怎样搞清楚。潘崇献上一计:“设宴招待你的姑妈江羋(mǐ),但宴会上不尊重她。”
太子商臣接受这个建议,在宴会上不尊重江羋。江羋很生气地骂道:“呸!你这个下等货!难怪要被废掉!”商臣被废的事情于是得到证实。
潘崇问道:“你能侍奉公子职吗?”商臣说:“不能。”潘崇再问:“你能做公子职的诸侯吗?”商臣说:“不能。”潘崇又问:“你能发动大事吗?”商臣回答道:“能。”
于是商臣带领宫廷卫队去攻打楚成王。楚成王请求吃了烤熟的熊掌再死,商臣不答应,楚成王只好自杀了事。
表面上这是废立太子所引起的弑君事件,但废立背后,实际是王权由谁继承的问题,太子之名只是“表”,权力才是“里”,楚成王显然有些儿戏对待了。也许是看到了王权继承的危险性,韩非子讲的另一个故事里,对废立太子的随意性也有些无可奈何。
郑国国君询问郑昭说:“太子究竟怎么样?”郑昭答道:“太子还没出生呢。”郑君疑惑地说:“我不是立了太子吗?而你却说没有出生,为什么?”郑昭回答道:“太子虽然确立了,但君王您的好色之心不减;您所宠爱的姬妾如果生了儿子,君王您必定喜爱他。喜爱他,必定想把他立为继承人,所以我说太子还没出生呢。”
韩非子引用晋大夫狐突的话说:“君王在内宠爱姬妾,太子就有危险;在外宠信外臣,相室就有危险。”
在韩非子看来,名分实在是个可怕的东西。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名分之器运用不当,在上可能引起国家动荡,在下可能引起家族内讧。“名”和“分”经常发生错位,关键原因在于权力的授予方式由君王一类的人独揽包办,予取予夺,下属经常处于朝不保夕状态,为了自保,不得不奋起反抗,杀戮不可避免,悲剧由此酿成。
现代政治理论与实践解开了这个死结。权力不再由君王独享,而转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授予某个特定人物一定的“名”的同时,也一定授予了相应的“分”,“名”和“分”分离扭曲所带来的隐患得以消除。
但传统是强大的,在很多边缘地带,名分问题的纠结仍然大量存在,在网上随手一搜便有很多名分问题尚未解决,比如“还福利一个堂堂正正的名分”、“南京市质监稽查人员讨要‘准公务员’名分”、“昆明暴恐案殉职保安之妻:他有了名分我心里才踏实”等等,不过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权力转移为权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