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开始炒国库券
管金生说到的杨百万,是当时上海滩另一个名人,大名叫做杨怀定,因为倒腾国库券赚了大钱,个人资产一下子上升到7位数,所以江湖号称“杨百万”,人们已经很少用他的真名来称呼他了。多年以后,他是这样说起他如何开始炒国库券的——
我是1988年2月28日辞职的,响应政府号召,自谋职业。开始我并没想到要做国库券买卖。我看到《新民晚报》上一篇报道,说温州实行利率开放,利息可以高到13%。我就给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分行写了一封信,问上海报纸登的是否确有其事。人行温州市分行回了一封信,盖着公章,答复确有其事。
我就想钞票不存在上海了,存到温州去。当时利率温州实际上高达16%—18%,上海只有5.4%,我有2万元本钱,每年利息就是3000多元。我辞职时每月工资68元,一年也就800元多。我想这样不就可以不要上班了嘛。当时想法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到温州去的船票刚买好,上海报纸又登了消息,说上海要开放国债交易。我是读过《子夜》的,晓得这里面肯定会有“花头”,所以4月21日开市第一天一早就去了。别人都不敢买,我买进。结果下午老百姓明白了,开始有人抢着买进。银行利率每年5.4%,国库券三年期,年利率超过15%,为啥不买?结果价格立刻上冲,冲到110元以上,我就抛掉。
很快,我发现全国8个试点城市的国库券差价很大,而中国人民银行却禁止金融机构之间流通国库券。于是,我又开始做国库券异地买卖。可以讲,国库券异地交易是我开创的。我没日没夜地乘火车在全国跑。差价可以大到每百元国库券超过10元,利很厚。啥地方穷,啥地方就更便宜。最早国库券是摊派的,老百姓拿在手里急于兑现,打八折80元抛售给银行,而银行缺乏资金,启动资金只有十几万元,一下子就用完了。我带着现金去买进,当地银行把我当救星一样。银行给我的价钱是九折,90元,到上海差价起码十几元。靠这2万多元,出去一趟起码几千元进账,本钱快速膨胀。其实当时国务院有文件,国库券不得低于面值买卖,上海执行政策最好,从来没有低于面值。我就以100多元抛给上海的银行。我实际上赚的就是这个政策的钱。那时我日日夜夜全国各地跑,现在面孔这么黑,就是那时晒黑的。
后来我进出都是上百万元了。银行开始注意我了,内部有争论。第一,这种行为是否属于经营金融。国家有规定,个人不得经营金融。第二,算不算投机倒把。我就到中国人民银行去“人民来访”。接待人问我啥事。我说我有些金融法规搞不清爽,想主动接受党和政府的教育。我填了一张人民来访单子。他吃惊地说:“你就是杨怀定?我们早就注意你了。你怎么会有那么多国库券呢?”我说:“我今天来就是想问这件事。我可以买卖国库券吗?”他说:“你看呢?”我说:“我看是可以的。”他问我你有什么依据?我说有。我从口袋里拿出一份《金融时报》。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是李贵鲜。我说:“你们行长在报上讲,欢迎公民随时随地买进国库券,随时随地卖出。我看不到文件,但你们行长讲了,如果有错是你们行长错。”他不能说他们行长错,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反正我们现在没有文件。”我说:“没有文件,那我就可以做呀。法律不禁止的,我就可以做呀。”就此观点,我后来还在报上发表过文章。
后来有一位官员对我说:“原来我们想让老百姓买卖国库券以搞活市场,没想到你利用这点来做生意。”我说:“我是合法的,我是投资者。我买进时,并没想要卖掉(其实是想的,就是为了要卖掉嘛),但是我突然之间要用钞票了。你管我是拿了一夜还是两夜呀。这也符合‘随时随地买进,随时随地卖出’的原则呀。”当时还有人认为,杨怀定把上海的大量现金带到外地去了(当时银行内部现金是条块分割的),上海现金减少了。我说:“你们没有看到,我把外地的利息都带到上海来了呀。”(我把有关的报纸、文件都保存下来了)
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国库券,心里还是有点害怕,怕政策变,也怕大笔现金带在身边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