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次在国外的机场候机时,我总喜欢为烟草制品寻寻觅觅,而常常只能在冷僻的角落、昏暗的柜架上发现它们的踪迹,有的机场甚至需要向人打听,在灯火阑珊、曲径通幽的小屋里方能窥得其真容。一向厌恶烟雾的我,这当然不是为了去买香烟,而是想看看那些洋烟外盒上可怖可憎的警示图案是否越来越丑,看看人家的控烟行动有什么新动向。每次都可以感觉到,在欧美的大多国家,烟民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啦!
反观我们这里,烟民们至今还很潇洒滋润呢!烟盒依然那么光彩夺目光鲜照人,禁烟警示语依然不显山露水地蜷缩一隅,大店小摊的柜台上依然堂而皇之地兜售烟卷,男女老少的烟民们依然在大街小巷里若无其事地叼着烟卷,乃至在饭馆餐厅、办公室会议室甚至电梯间之类的公共场所,也照样旁若无人地吞云吐雾。《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施行已近五年,全国性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颁布已四年,有目共睹的现实则恰如这次两会上有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所言:公众缺乏控烟意识,公共场所管理者漠视和抵触,执法部门人单力薄,控烟行政管理主体过于边缘化,以致新民晚报近日在报道一些小型网吧对吸烟者基本放任不管时所拟的标题《墙上“请勿吸烟”桌前口吐“白圈”》,真可以作为“标准件”套用于各种公众场合。
多年来,海外媒体对中国的控烟现状持续追踪屡有报道,如七年前中国被国际控烟大会授予“脏烟灰缸奖”的新闻,就曾让他们大大地炒作了一番,讥讽了一把。但对此我们真是百口莫辩,窘态毕现,有什么底气和勇气去呵斥批驳人家?最近,又有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以《吞云吐雾的中国龙正在熄火》为题,对中国的禁烟做了报道,称中国的烟民人数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其中2880万是男性,1300万是女性,“艰难的是实施禁烟条例,在制定禁烟条例的不多几个城市中,公众大多对此置之不理”。似乎又被说准了。“真正让政府担心的是在13岁到15岁的男孩中有11.2%的人吸烟。这样高的少年烟民比例不符合‘中国梦’的设想,也不符合世界榜样国家的形象。”唉,不幸再次被“点穴”!
若能扪心自问反躬自省,大可不必为这样的“国际舆论监督”恼怒、胸闷,却也切忌对其不屑一顾、不以为意,控烟禁烟毕竟是世界文明的潮流,因此也正是与国际接轨的“项目”之一,亦应实行“拿来主义”。事实上,能借以为“中国龙”“熄火”的“灭火机”“消烟器”比比皆是,尽可信手拈来。以英国为例,虽然早已颁布禁烟法令,实行却也不易。于是,为让国民远离香烟,政府频出实招。如禁止烟草制品的“促销”,大型商场2012年起、小型商店2015年起,香烟及相关产品不得摆在柜台上卖,只能放在台面下。又如,学校通过健康课使孩子们知晓,来自有家长吸烟家庭的人患癌率是其他人的3倍,动员他们在家以“就算为了我”为最有力的理由,劝说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掐灭烟头,这一招果然很管用。去年,国会通过决议:不准任何人包括父母在有儿童的车内抽烟,违者罚款和车牌扣分。最近,英国医学会又提出一项禁烟新提议:凡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都禁止购买香烟及烟草产品,旨在防止年轻人接触烟草,如果这一提议立法成功,第一批“不吸烟的一代人”就会在英国出现。
或许毋须克隆“他山之石”,我们的控烟工作自有中国特色。不过,消除今日之烟雾与预防明日之烟味双管齐下,摆脱积“烟”难绝的现实窘境与防“烟”于未然的超前行动相得益彰,这样的辩证思维是否可以为“吞云吐雾的中国龙”之“熄火”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