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3月0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拥挤与空旷间的平衡术
喻 明
  喻 明

  每年春节,“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的城市因大批外来务工人员返乡,而上演“空城计”;与之相应,无数返乡的游子则演绎着甜蜜、温馨,又带些苦涩的“回乡记”。

  空荡荡的大城市,春节假日期间让人感觉舒畅、清静、整洁了许多,开车出门一路畅通,乘坐地铁可随意“挑座”,吵吵嚷嚷的马路集市没了踪影。可是,也出现许多不便:早点摊关门,钟点工返乡,快递员休假……“空”了的城市,空了的城市,空几天可以,一直空下去,不可以。

  毋庸置疑,太拥挤与太空旷的城市,肯定都不是理想状态。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包括自然承载力,如土地、水、能源等,也包括社会承载力,如公共服务能力、教育医疗资源、安全体系等。如果一座城市的人口超过其承载力,那么城市整体水准会下降,居民的幸福感会稀释。春节假期之外,我国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常态”是太拥挤。

  许多外来人才,筑起了城市的人才高地;许多外来务工者,成为城市机器运转中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可以想见,太“空”的城市会缺乏活力,甚至运转不畅。

  拥挤与空旷之间,最重要的是掌握一种平衡,当然这也是最难的。能否合理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是考验城市未来科学发展的大考题。人们感到“太拥挤”,并不是城市所有地方都拥挤,而是挤在“钟摆式”上下班途中、在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处。所以,政府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好好思量,怎样更好地建设郊区新城,优化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产城融合,以合理疏导人口。同时,城市还应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减缓人口净流入的压力,优化人口结构。

  而掌握“挤”与“空”之平衡,也并非大城市一力所能承担。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让人远离家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让人扎堆大城市,城乡差距过大让人宁愿春运,而不愿驻留家乡……要让人们愿意返乡发展,城镇化发展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需要更科学地规划与引导,社会资源需要更公平地统筹与分配。

  看一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我们憧憬这样的蓝图:“城镇化格局更优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生活和谐宜人——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如此,春节的“空城计”将成为过往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第A03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第A04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第A05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第A06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7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8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9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评论·随笔
   第A13版:上海新闻
   第A14版:上海新闻
   第A15版:社会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14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5版:家装专版
   第B16版:家装专版
红包“微腐败”不是礼尚往来
你才零起点
让好会风催生好声音
人人都有创业梦
“奔跑吧兄弟”
拥挤与空旷间的平衡术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12拥挤与空旷间的平衡术 2015-03-05 2 2015年03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