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一回,家长会上,有位家长说话不知轻重,自恃打听到家乡抓高考成功经验,主张“狠抓不放松”,星期天安排上课。见我无动于衷,带点威逼地说:“如果高考成绩不高,学校对你们老师是不是也要批评的呀……”我说:高考结束,均分高两分低两分,对教师真没什么;我们学校,考得好,给一块“三明治”,考得不理想,也吃一块“三明治”。——当时南京流行一种三色冰激凌,莫名其妙地叫“三明治”,高考结束,学校开总结会,从不搞什么表彰与批评,更没有“奖励”,会开到一半,拖来一大纸箱,每人一个冰激凌,那些年,我们吃“三明治”,都习惯了。听说有些学校召开“庆功会”,物质奖励,觉得土得不得了。老师们按规章制度办事,尽了力,完成了教学,从没有趴在桌子上用计算器算平均分排名次的。学校的课堂教学一个水平,教师在一个班不至于教出不同样来,而学生学得快与慢,成绩的高与低,往往不是课堂上的事,而是家庭教育的差异。
然而,总是有人看不到或不承认这一点,孩子成绩不理想,家长会上,总有人当场质疑。比如,“为什么我的孩子上了初中后,老师就不读他的作文了?”“为什么我女儿数学成绩直线下降?”这时,老师要有耐心,要会启发家长:作文有没有在课堂上被老师读,要看教学需要,小学阶段过多地被老师读作文,对孩子发展也未必是什么幸事;数学这回不过少考了十来分,谈不上“直线下降”,再过一段时间,你就能看出,有可能是波浪式前进……家长只看到自家一个,而教两个班的老师要观察一百多个,如果执教十来年,能了解好几百个学生(甚至更多),这些经验,是特别重要的教育资源,理智的家长,会关注教师的分析,而不敢自说自话。
我有时想,家长会上,家长谈些什么,老师说些什么,可能都应当关注学生在想些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讨厌家长会?是不是该听他们说点什么?
有位老师转述家长会上有趣的事。有位妈妈不满地对老师说,女儿上了高中,怎么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家长会前,叮嘱妈妈:你到学校,不要像以前那样问考试分数班级名次,我们老师考试测验,从不排名,你如果问,就蛮丢人的;学习方法,也不要多问,上课全讲过了;再说,读书是我的事,你每次回来传的那些话,好多不可能是老师讲的,一定是你添油加醋的,你连教学常识都不管;我每天上课,老师说什么,怎么说,我比你清楚;再说,你跳你的舞,看你的电视剧,你也不懂那么多学科,何必问那么细呢?你给我留点面子好不好?老师要接待那么多家长,如果每个人都喋喋不休的,老师要累坏了,那么多家长抢着说话,问的都是一样的问题,有什么必要嘛……
这个妈妈面有愠色,控诉说,女儿变了,竟然一再关照:如果你实在想问,你就问问老师,像你这样的年纪,应当读些什么书,“我看,你是该好好读点书了”。
老师当时忍住不敢笑。但那位妈妈毕竟没问“我该读些什么书”,依然问的是孩子“有没有可能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