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又到来了,广大教师又要面对“课堂讨论”这个问题了。
课改后的课堂教学,不管什么学科的课,学生分组讨论成了一道风景。原先那种沉闷的、一元的课堂模式发生了改变,那种教师一言堂、一讲到底的学习生态发生了改变。即使是高三的复习课,课改的理念——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等也都开始有所体现。我曾听过一节高三年级的“古代人物传记的复习”,师生在明确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之后,老师将印有15个练习句子的活页发给学生,同学们进入到紧张的小组学习,只见他们几人一组,你一言我一语,打开话闸子,旁若无人,非常投入。结果,同学们不仅很好地总结出了这一部分的知识,还提出了几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这样的情形真让人惊喜。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有了更多自主权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更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像这样能真发挥作用的讨论,仍然是少数。在更多的课堂上,讨论成了一个过场、形式。我们能看到不少这样的情形:讨论刚开始,甚至还没进入话题,就听得老师一声令下:好了!下面老师讲一讲……这样的“讨论”充其量只是个样子,说得更直白一点,是为了完成“任务”。
在不少教师看来,上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取结论性的知识。既然如此,绕一个讨论的圈子又有什么必要?由老师直接讲,又省事又明确,多好!一次听课后,一位老师就是这样对我说的。这是他的心里话,也是他的疑惑。而且,有这种想法的人还真不在少数。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讨论?讨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讨论的价值究竟何在?这个问题有深入思考的必要。否则,那些走形式的“课堂讨论”就会存在下去。
课堂讨论的本质是思考。讨论需要阐发,需要表达,每个人都必须开动大脑思考,以求获得心理的一种期待或者满足。人在听别人讲话和自己说话时,精神状态是完全不同的。自己说话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高度紧张。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说服别人,为了说得与众不同,需要紧张的思考,需要激活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寻求说话的依据,需要对自己的思路加以整理,需要琢磨怎样把话说明白,说正确,甚至说得漂亮、俏皮。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大脑细胞是处于一种何等活跃的状态!而教学、教育,说到底,就是为了激发作为人的每一个学生内在的东西,就是为了唤醒每一个学生本身具有的智力、潜力、能力,使其得到发展,得到张扬。这种积极的状态,这种活跃的氛围,这样生命的激情,我以为,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讨论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通过置身于多种的声音之中,一个人能学会如何从他人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启示,学会尊重、理性地与他人沟通。这,也是教育的题中之义。
在多次的听课中,我非常注意观察同学们的表情,我发现,凡是真正实施了讨论的课,同学们的眼睛会变化,会发出亮晶晶的光。他们用语言、有时甚至是手势表达着自己,急不可待,不甘落后,显示的是生命的蓬勃、生命的律动。所以我经常想:上课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知识,固然没错,但是远远不够。如果学生的大脑,如果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受教育的时候得不到保护、开发和培养,那就是我们教育的罪过了。
盼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激发出学生眼睛中那抹亮晶晶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