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的盛会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聚起亿万中国人民的共识,奏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劲旋律。
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分别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江西、广西、吉林、解放军代表团审议,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发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动员令。
共同的目标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第一个百年梦想,指向民族复兴的广阔未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此刻,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有不到6年时间,然而全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小康路上,他们前进的脚步直接决定着13亿人作为一个整体能否如期到达胜利的彼岸。
“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的郑重承诺,亦如他上任伊始的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问得最多、听得最细、讲得最透的就是扶贫攻坚问题。
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广西厅,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同代表们算起脱贫细账、商议扶贫大计。
当了解到自治区去年贫困人口减少100万,总书记问:“现在还有多少?”“还有500万。”自治区主席陈武回答。习近平说,到2020年,那就是每年要脱贫100万人口。“对,这是我们的重大责任,一定全力以赴。”陈武说。
来自广西财政厅的黄伟京代表发言时提到两组数据:广西人均财力4749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6%,在民族地区排倒数第一;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967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7%,在民族地区仍然排倒数第一。
“这个格局很长时间都是这样吗?”总书记问。
“对,是多方面的原因,长时间积累下来的。”黄伟京答。
“现在中央转移支付占你们财政支出的比重是多少?”习近平继续问。
“60%。没有中央支持,广西人民过不上幸福生活。”
“我提3点建议,一是增加对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的规模;二是建议从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上保证对老少边穷地区补助额的增长;三是对老少边穷地区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实行差别化待遇。”黄伟京接着说。
审议中,对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总书记仔细记录,有的当即指示在场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题研究。
人民的共识
●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更需披坚执锐,攻坚克难
步入“关键之年”,面对愈加难啃的硬骨头,如何让改革更具穿透力?怎样使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全国两会,正是这样一个上下沟通、汇聚民智、凝心聚力的制度平台。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又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找突破口。改什么,怎么改,不同地区有不同课题、不同答案。
——在上海代表团,围绕改革创新,习近平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定位。去年5月,他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上海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5日下午的审议,杨雄代表首先发言,着重谈了加快科创中心建设的具体设想,并建议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突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内容。
习近平指出,新世纪新时期,一些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非常快,一些新产业爆发释放出巨大能量,使我们意识到必须推动要素集合,推动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力量。
张兆安代表谈了深入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王战代表谈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重大改革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加强整体谋划、系统创新。
——在吉林代表团,习近平指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要做好“加减乘除”。习近平一直关心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
9日上午,他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进行的吉林代表团审议。
巴音朝鲁、蒋超良、任克军、李景浩等代表围绕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东北振兴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动兴边富民等发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习近平一针见血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组合并没有根本改变。他用“加减乘除”形象地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破题。加:投资、需求、扩张;减:淘汰落后产能;乘:创新驱动;除:市场化程度。
“现在加法多,其他少,亟待补课。这个问题不解决,老工业基地难以凤凰涅槃、腾笼换鸟。”总书记强调。
归根结底要靠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性障碍,把老工业基地蕴藏的活力激发出来,释放出来。“这是东北要做的事情,是吉林要做的事情。”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使代表们感受到了肩头的重担。
——在江西代表团,关于生态文明,习近平指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习近平一口气诵读了多首古诗文。他说,这些千古绝唱都是对江西自然美景的真实写照。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
习近平肯定了江西提出的“绿色崛起”战略,并语重心长地说,妩媚的青山,浩淼的鄱阳,不仅属于江西人民也属于全国人民,要走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
总书记同时严肃指出:“生态等到污染了、破坏了再来建设,那就迟了。对于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绝不能手软,不能搞下不为例,要防止形成破窗效应。”
交流文艺创作、探讨足球改革、关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主张……每次审议讨论结束后,习近平都利用同代表委员们握手道别的短暂时机再同大家多一些交流。
话题不分大小,交流不拘形式。总书记的关注与关怀,让代表委员们倍感温暖,备受鼓舞。
国家的意志
● 全面依法治国,夯实推进战略布局的制度之基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人大代表共同谋划依法治国大计。
“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3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言犹在耳。
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一些代表结合自己本职工作和调查研究,就依法治国发表看法。
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司法改革试点。来自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的陈旭代表重点谈了加快推进司法改革问题,并建议加速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
“法”与“纪”密不可分。领导干部的家风,往往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关系着能否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模范的大事。
上海代表团应勇代表就强化制度落实、从严管理干部作了发言。习近平对上海市开展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工作给予肯定,要求上海在试点中按照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的规定稳妥实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立法工作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提交本次大会审议,更释放出“法治是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强烈信号。
吉林代表团李景浩、王常松代表,广西代表团黄克代表等分别就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公正司法和推进依法治国、加强边境建设管理等谈情况、说体会、提建议。
习近平就统筹推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工作同代表们深入交流。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紧紧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推进对外经济贸易领域的法治建设,加强对各类经济主体的法律服务,营造公平有序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和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促进民族团结和睦。
——加大对边境地区投入力度,依法加强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依法管控边境秩序,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
——各级党政机关和每一位领导干部、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增强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坚持有法必依,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要严肃问责,依法整治。
法治的观念,在交流中增强;法治的力量,在互动中彰显。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到全国两会,从党的主张到国家意志,依法治国再次按下“快进键”、驶入“快车道”。
使命的担当
● 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
如果把中国比作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发的高速列车,改革就是发动机,法治就是稳定器,党的领导则是火车头。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重视基层风气问题,下大气力整治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不良行为……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反复强调。
8日上午,习近平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有代表从大会餐桌变化谈到更加自觉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说以前不少代表都不在驻地吃晚餐,现在基本都在驻地吃饭,自助餐盘子都要见底。总书记风趣地说:“看来肚子里油水少了。”会场发出会心的笑声。
会风看作风。
公交职工、社区主任、村小组长、煤矿工人……细心的人发现,会场上坐在里圈而且挨着总书记的多是普通基层代表。农民工代表朱雪琴、镇长明经华、小学校长熊梅、村支书罗朝阳和兰念瑛……同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很多也都来自一线。
在江西代表团,习近平对穿着民族服装的兰念瑛说:“你是畲族。”兰念瑛答道:“是的。很高兴总书记认出我是畲族。”习近平说:“畲族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都有分布。”
大家以热烈掌声欢迎总书记到来,刚刚落座的习近平又起身向大家致意。“农家乐办起来了吗?”“高速公路通到你们那里了吧?”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作风建设是从严治党的“基本功”。
“作风问题无小事,可以说所有腐败问题,起初往往都是从作风失范开始的,从不讲规矩开始的,从违反纪律开始的。几顿饭,几杯酒,几张卡,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一失足成千古恨。”习近平特别强调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肯定了上海运用制度加科技方式预防腐败的探索。他指出,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样,全面从严治党也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严管理干部,就是要从思想教育上严起来,从制度设计和执行上严起来,着力解决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组织建设至关重要。
在上海代表团、在江西代表团,习近平同代表们就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问题进行交流,强调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红线。
总书记明确要求,下大气力整治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不良行为,对截留克扣基层物资经费,处事不公、吃拿卡要、侵占群众利益等行为必须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要“破”,更要“立”。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政治生态”,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习近平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
浩淼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历史总是要穿越重重关口,漫漫征程上,紧要处往往只有关键几步。今天的时代,正处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节点上。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在这样的历史逻辑与时代逻辑中壮阔展开,在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舞台上,奏响时代的强音!
新华社记者 张宿堂 秦杰 霍小光 李斌
(据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