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3月1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里昂中法大学话旧
李治华
里昂中法大学一景
二〇一四年三月,习近平主席与旅居法国的李治华先生会面时弯腰握手
李治华赴法求学途中
二〇一四年,李治华九十九岁时留影
李治华雅歌伉俪
  ◆ 李治华

  【作者简介】

  李治华 著名翻译家。1915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安徽亳县。年轻时求学北京,毕业于北平中法大学法国文学系,三十年代后期获保送推荐赴法深造,毕业于里昂中法大学法国文学系。旅居里昂近七十年,从事汉语教学之余,对译介传播中国文学情有独钟。与法籍妻子雅歌志同道合,历时二十七年,倾力完成法译巨著《红楼梦》,此外还翻译鲁迅、巴金、老舍、艾青、姚雪垠等现代文学名家的作品。翻译之余,偶有随笔、回忆录,谈译事、叙家事,谈文化、论交流。淡远纯真,文字朴实,耄耋之年首次结集出版,凸显一位远方游子的中国心,更见出绵延不绝的中法文化交流史。 

  一、求学深造

  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法国时,里昂中法大学是他访问的第一站,我亦有幸见到他,他关切地询问了我的身体状况,对我历时27年翻译《红楼梦》表示了赞许。更重要的是他与法国外交部长、里昂市长一起,为里昂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揭牌。这意味着一段近现代史,将继续为中法之间的交流发挥它的特殊作用。

  作为北京中法大学附属初中、高中以至大学毕业生,我于1937年10月7日被保送来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深造。

  里昂是法国第二大城,文化和工商业都很发达。罗纳和索恩两条河经过市内,至南郊汇合以后,只以罗纳河为名,南流投入地中海,市内两条河上架着许多座形状不同而优美的桥梁,交通方便,两河之间是本市繁华的商业区。里昂中法大学处于索恩河西岸的山坡上。北京中法大学保送留法的学生都在这里住宿。这座古老碉堡的确清幽可爱,在我求学时,四周街道上很少汽车或行人往来。

  学校大门建在坐西朝东两层楼下的中央,圆拱形门洞上面的石块上刻着“中法大学”四个汉字,下面刻着法文校名:Institut franco-chinois 。

  进了门洞,是一个西南高、东北低的宽敞大院,院中是一片草坪,对面是礼堂,礼堂上边是校长住宅。右方有一幢坐北朝南的大楼,是男生宿舍。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之间,有一排平房是我们的厨房。大楼对面是一个篮球场。大楼西角与礼堂后面还保存着古罗马时代几段引水渠道耸高石壁的遗迹。由礼堂往南过一小木桥,穿过一座旧建筑物下面的石拱门,有一个网球场,四周小丘环绕,仍保存着旧时的防御建筑,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后山。这些小土丘是我们读书散步的好地方。

  海外部那时大约有六十多位同学,加上我们12个新生,一共七八十人。所有的同学全是一样的待遇:食、宿、学费皆由校方供应,此外由北平中法大学派来的学生每人每月还有三十元的零用钱,按照市价,合成法郎发给我们。因为法郎陆续贬值,还勉强敷用。我既不抽烟,又不坐咖啡馆,积蓄一点钱,购买一些书籍,最贵的要算工具书,比如我买了一本相当厚的拉丁文字典,并且还以分期付款的形式买了两部法语词典,都是大开本上下二册,这对于我后来作翻译工作都起了很大作用。

  我们到校以后,中日战争已经爆发,同学们爱国情绪很高,每月每人都从自己的零用钱中拿出一部分来,作为爱国捐,集在一起,交给中国驻里昂领事馆,寄回国内,支援抗日战争。

  我们的学校实际上只是一个学生寄宿舍,同学们按照各人的学科分散在里昂大学各学院或专门学校学习。文、理、法三个学院都在山下市内罗纳河的东岸,离我们宿舍不算太远,步行抄近道半个多小时就可到达。

  里昂中法大学从1921年创办到1951年结束,在三十年间一共培养了470余位学生,有些人名扬中外,位居显要,为中国人民和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个人自从1937年来到里昂,一直定居在此,直到现在。其原因之一,是我在法国文学班上结识了旁听的法国女子雅克·琳阿蕾扎艺思,1942年我们结为夫妻,成为从事翻译工作的终身伴侣,我给她起了个中文名字:雅歌。

  我们的母校变化很大,现在是里昂市大学城的一部分了。不过校门的外景没有什么改变,“中法大学”四个汉字依然无恙地装饰着圆拱形的石门。许多年里,国内来访法国的老同学们想参观母校时,都是我做导游。所以我对母校的变迁相当清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纪念里昂中法大学,里昂医学院荣誉教授马雷基和他的旧日学生范秉哲、刘崇智、蓝瑚等用学校原来的名称发起了一个颁发奖学金的民间组织,由马教授在法国筹集资金,每年接待几位中国医、理科学生来里昂进修一年。我有幸被邀请参加该组织的开幕仪式。

  二、建校经过

  中法大学的历史和它的主要创办人李石曾毕生从事中法文化交流事业而坚强奋斗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李石曾1902年以随员身份供职于满清驻法公使馆,并在巴黎大学学习。结束了巴斯德学院的研究工作后,成为一位杰出的生物学家。鉴于1908年美国决定以中国应付的庚子赔款半数退还中国,作为中国学生留学美国之用,并在1911年在北京成立了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即清华大学的前身),李石曾是年回到中国就和一些友人筹组“留法俭学会”,不久告终。1915年又和蔡元培、吴稚晖和吴玉章等人组织了“勤工俭学会”。同年,上述四人一同来法办理勤工俭学生留法事宜,并和一些法国知名人士共同建立资助这些学生的“华法教育会”。蔡任该会的中国会长,李任秘书长。

  1914年第一次欧战爆发,法国壮丁大都应征入伍,后方缺乏工人,就派人去中国招募华工来法工作。因此“勤工俭学会”的学生来法事宜进行得很顺利,当时在法国找一份解决温饱的工作并不困难,至于每天工作完毕是否还有精力学习,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1919年巴黎召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会时,作为协约国成员之一参与和会的中国,提出了退还庚子赔款问题。李石曾等人参加了促使退还赔款的各种活动,提出了将退还的赔款用于教育的建议。蔡元培和吴稚晖等人提议用法国退还的庚款在法国办一所中国大学,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这个设想得到里昂大学校长儒班、里昂市长赫里欧和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的大力支持。雷氏建议说,退还赔款非一朝一夕即可解决,不如先获得一所校舍,由中法两国分担少量款项,办一个小型学校,以资促成退款的实现。李氏带着交涉的成果去见中国参加和会总代表陆徵祥,陆氏答应中国政府将为这所学校每年出经费十万法郎,法方亦愿每年出同样数目。里昂西郊山坡上的一所旧军事建筑——圣伊雷内堡成为建校的场所。租金为象征性的一个法郎,但这一法郎很重要,说明中国只有租用权而无房产权。

  1921年夏,里昂大学与中国校际委员会达成协议。7月8日由中国驻伦敦旅欧学务考查团团长高鲁和里昂大学校长儒班签署了协定。首项条目预定:“中法大学在里昂建立”。第四项条目说:“该大学将属于中法大学协会管理”。同日,该协会也成立了。董事会设有中法大学创办人十二人,其中包括六位中国人:蔡元培、高鲁、李石曾、褚民谊、汪精卫和吴稚晖。这个协会下面设有一个办公室;法国秘书古朗,中国秘书褚民谊。根据这两位秘书共同拟定的中法大学规章,将要在中国举行一个会考,以便遴选入校投考生;同时在法国也将举行一个会考,愿意参加考试的中国学生都可以参加。

  三、校内运动

  留法勤工俭学生很快就得知在中国举行的会考内容与他们自己来法前所受的考试内容大致相同,于是他们认为自己无须再经过一次考试就理应被接受进入里昂中法大学。奇怪的是应该在法国举行的会考根本无人再提起。9月21日勤工俭学生选出116个代表前往里昂大学,强调他们有入学权。这个强行占领学校的行动有失谨慎,使他们陷于非法地步,将无以自拔。翌日下午警察总署秘书长带领大队警察赶到现场,重申驱逐令。学生再次拒绝服从,终于被警察包围,赶入警车,送进蒙吕克(Montluc)监狱。9月25日上午,被禁的学生派了十几个同学到里昂火车站迎接从马赛下船来里昂的中国学生,他们是随里昂中法大学第一任校长吴稚晖一起来的。吴校长表示,保证接受他们当中20名学生到中法大学,并请求中国政府增加经费,但是他和李石曾等人的斡旋都没有成功。10月13日,104个中国学生被迫离开里昂返回中国,另有十余人躲避了狱卒的监守,留在法国。里大运动就这样结束了。

  四、校内纠纷

  吴校长一到任就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里大运动使他受到很大震动,中法大学协议高高在上,使他感到自己是一个无权可施的校长,就连他自己带来的那些学生也渐渐对他有些不满的意见。原来1920年9月10日吴稚晖会见了广东省督军陈炯明,向他建议广东省每年拨发八万元作为选派一百名粤籍学生赴里昂大学学习的费用,以便给广东大学培养师资。陈提督赞成并批准拨款,因此所有粤籍录取生的来往旅费和宿膳费均由校方供给,此外每人还领到二百元的津贴,但是其他省籍的学生一切费用均需自理。在来法以前,自费生并不了解这种情况,经过一段共同生活,发现因省籍不同竟有这样悬殊的待遇,实在不能甘心。尤其是1921年陈炯明反对孙中山,炮轰总统府,使广东陷入了一场混战,他所批准的经费迟迟不发。经过法国外交部和华法教育会多次催促,才部分实现了。每次等待许诺的款项到来之前,校方鉴于实际情况,只好免费供应广东公费生的宿膳费。这种措施使学校的经济预算失去平衡,还增加了自费生的不满。吴校长无计可施,逃之夭夭,一直到1924年初,他才回到里昂试图平息自费生与公费生的冲突,但因学生坚定不移的意志,只好又到巴黎,不久就回中国了。副校长褚民谊没有什么权利和威望,学生们对他毫无信任,谴责他未能维护勤工俭学生的利益,而听凭法国当局把他们驱逐出境。褚自认无法履行职责,就离开学校,到斯塔斯堡继续攻读他的医学去了。学校的秘书长曾仲鸣也缺乏威信,中法大学协会任命古朗为协会常务理事及代理校长之职。在中法大学双方交涉中,古朗态度强硬,他既掌大权,当然要施展其铁腕政治手段,因为广东欠款越来越严重,古朗就在他上任的一两年内,把三四十名粤籍学生遣送回国,因此平息了自费生与公费生多年无休止的纠纷。北京政府的津贴通过北京中法大学相当可靠地寄到里昂,但不敷用,古朗只好多次向法国外交部请求特别援助。1925年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以后,里昂中法大学的经济情况才开始好转。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全国两会·总理记者会
   第A04版:全国两会·总理记者会
   第A05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6版:百姓故事
   第A07版:消费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3·15专版
   第A09版:3·15专版
   第A10版:读者之声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运动汇
   第A18版:2015·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专刊
   第A19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新闻面对面
   第A23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24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里昂中法大学话旧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记忆B07里昂中法大学话旧 2015-03-15 2 2015年03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