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李克强总理的一句话,又让“互联网+”与“风口”、“顺势而为”等词汇瞬间在中国互联网上火起来。“互联网+”概念,将怎样影响中国和中国人?
“互联网+”时代到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近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上年提升了2.1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其中农村网民的占比也达到了27.5%,全国手机网民占手机用户的比例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正打破城市和农村的地域鸿沟,普惠国人的日常生活。
促网上网下产业融合
作为多次被外界夸赞的“最强推销员”,李克强总理向公众“揭秘”:自己最近就网购了几本书。网购的最新应用到了什么程度?本周三,爱奇艺和京东联手在沪开播大型时尚真人秀《爱上超模》,相比传统电视选秀最大的亮点就是用上了“视链技术”,可自动识别产品元素,在产品出现的同时通过浮屏、视点、电商页面等方式,让观众随时看随时买“随视购”。据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络购物用户已达3.61亿,网络购物的比例升至55.7%;2014年我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达2.8万亿元,占同期社会零售总额的10.6%。但实际上,“互联网+”远不止一个网购,包括餐饮零售、智能硬件、汽车、教育、金融、娱乐……如今互联网正不断在和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融合。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截至2014年底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80767亿元,同比增速达50.3%;在互联网+医疗领域,预计2017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将达365.3亿元;在互联网+教育领域,2015年在线教育规模将达965.2亿元;在最火的O2O领域如外卖、票务、旅行、家政、婚庆、美发美甲、租房等网上网下融合更是方兴未艾。越来越多传统线下企业主动“触网”。如月初新上线的国内首家全品类生鲜电商平台“我厨”,由于背靠国内餐饮连锁大牌望湘园,能提供100多种不同式样的半成品净菜,发挥餐饮连锁的中央厨房的规模采购优势,综合运营成本要比传统生鲜电商低16%。
还需技术和法律配套
阿里研究院报告指出,“互联网+”仰赖的新基础设施,可以云(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网(互联网和物联网)、端(直接服务个人的设备)三部分,将决定“互联网+”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效率和深度。如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佬在为抢占“互联网+”的远期市场舍得投入。IBM日前在沪推出有超过700项专利的全新存储软件——“光谱储存”系列,旨在帮助客户实现向混合云业务模式的转变,据悉IBM未来5年内将向其存储软件产品投资超过10亿美元。而在国家层面,我国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引导,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相关产业的创新加油助力。
不过,在“互联网+”概念站上“风口”的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还显得滞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指出,目前我国涉及互联网络产业发展的专门法律只有一部《电子签名法》。虽然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民商事法律规范中,涉及互联网络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规范,但是从整体而言,我国尚未建立互联网络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法律制度体系。建议全国人大应当顺势而为,尽快制定互联网络基本法,为互联网络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指明方向。本报记者 胡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