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进行时,百姓头脑里有了新奇特的“小火花”,到底该如何点燃它?今天上午的上海城市规划馆里,百余件由普通市民自己创意设计、动手制作的作品,让人大开眼界,它们都来自“社区创新屋”的动手空间。
这间百平方米的“创新屋”,在全市已有53家,主要分布在各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它像是家门口的“创新实验室”,再稀奇古怪的想法,来此都能找到工具、机床和材料,自己的创新自己做。据悉,今年底“社区创新屋”将增加至72家,更引进一批“创客”入驻,带动更多市民加入“大众创新总动员”。
家门口的实验室
点燃头脑里闪过的创新“火花”,需要动手做!不过,“动手做”正在离市民生活越来越远:青少年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下降;成年人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家庭装潢、居家维修等全部请人帮忙;而老年人想敲敲打打,做个木板凳、铁簸箕等家庭小物件,却没有地方施展技艺和想法。
2012年开始,市科委在全国创新性地启动了“社区创新屋”建设。走进位于石门一路的“社区创新屋”,一台台显微镜大小“鲁班机床”红装素裹,几位年轻人手持巴掌大小的小木板,在机床前切削打磨,伴着“嗡嗡嗡”的轰鸣声,小木椅、小木桌甩掉木屑,活泼泼“问世”。“动手做木工,只是‘创新屋’的最基础配置,未来这里将是‘创客市民’的天堂。”市科委科普处调研员杨平说。
据介绍,标准版“社区创新屋”分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活动区域。目前,对外开放的50多家社区创新屋,“鲁班机床”是标配,为了满足市民不同领域的创新需求,有的还增加“微缩版”工业机床,车床、刨床、铣床、冲床一应俱全,以及3D打印机、数控机床等。各种设备均符合国家相关安全与质量标准,参与者可以由浅入深地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技能和加工方法,在实践中迸发出的“创新之光”。
邀请创客来入驻
家门口有这么好的创新空间,如何让市民愿意来此“我创意、我设计、我动手、我制作”?杨平告诉记者,从今年起,社区创新屋将与“众创空间”手拉手,欢迎创客先锋们走进来,并围绕他们的奇思妙想充实“创新屋”。据悉,即将开放的“创新屋”已经引入“凤巢”创客创始人罗莉安等,共同打造具有创客元素的“社区创新屋”。
“根据现有创新屋的运转方式看,社区文化中心自己运营的市民知晓度不高,而由第三方科学团体或者创客组织等专业人士运营的,市民参与踊跃,活力充足。”杨平透露,将更多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来运营管理,吸引创客来“玩创新”。最终,市民只要想到新点子,就会来家门口的“创新屋”试试看,这里不仅有设备和场地,更能结交一群头脑灵活、闯劲十足的创客朋友们。
“上海‘社区创新屋’计划,可谓国内外政府支持‘创客运动’的最大手笔!”国内首家“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创始人李大维,在自己微信朋友圈里“点赞”创新屋,瞬间引来92个好评。他坦言,与美国政府没有兑现千个高中创客空间的承诺,以及巴塞罗纳仅有10个“创客空间”相比,上海已在社区中给市民实实在在建立起创新空间,“不过,由于太低调,许多市民还找不到身旁的创新屋。期盼今年看到更多创新屋的高调亮相,让更多人玩转家门口的创新天地。”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