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三步走:提升“知晓度”“参与度”与“影响力”~~~
三步走:提升“知晓度”“参与度”与“影响力”~~~
三步走:提升“知晓度”“参与度”与“影响力”~~~
三步走:提升“知晓度”“参与度”与“影响力”~~~
     
2015年03月2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步走:提升“知晓度”“参与度”与“影响力”
上海构建各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李一能
■ 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参观上海世博会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资料照片)
  民族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民族政策是否能得到广泛宣传与市民的支持。提升“知晓度”“参与度”与“影响力”,是本市民族工作的“三步走”方案。市民族宗教委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社区民族工作是上海民族工作的亮点,扩大民族工作的宣传力度和宣传面、延伸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范围,是上海民族工作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民族工作不是仅仅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工作,而是为了更好地构建上海各民族多元一体的社会格局。  

  社区少数民族志愿者奉献大爱

  上海有一支身份特殊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是由市少数民族联合会组建的“上海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总队”。市少数民族联合会副会长马富静告诉记者,这支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的前身是“上海少数民族世博志愿者服务队”。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同胞来到上海参加盛会,少数民族志愿者在为各民族的同胞服务、沟通中有着天然的优势,为世博会的顺利举办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于工作突出,上海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2010年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世博会闭幕后,这支志愿者服务队被保留下来,并在17个区县设分会,目前拥有8个民族成分的2570余名志愿者。马富静告诉记者,少数民族志愿者的工作相比其他志愿者有些许不同,除了为市民提供志愿服务、参加社会工作外,还肩负着协调民族关系、化解民族矛盾、监督清真食品等职能。少数民族志愿者生活在社区,往往能第一时间向职能部门反映情况,有利于将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除了志愿者服务工作,社区少数民族群众自发的凡人善举同样令人感动。2002年,家住金山石化七村的汉族姑娘小玉(化名)陷入困境。因为父母因吸毒、贩毒双双入狱,她从一个娇生惯养、条件优越、宠爱无比的小公主,一下子沦为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无人照顾的特殊儿童。正在这时,社区退休小学教师李志萍向她伸出援手。

  李志萍是回族人,自从接下照顾小玉的担子后,一直将她视为自己的孩子。虽然李老师家境并不富裕,但她从来没有亏待过小玉。11年含辛茹苦的养育,把小玉拉扯大,并顺利考入全国重点中专。父母出狱后,小玉离开了李志萍家,但她们的“亲情”并未中断,小玉在心里始终把这位“回族奶奶”当成自己的家人。2013年,李志萍荣获“全国好人”榜提名和“金山好人”称号,但李老师却觉着,比起荣誉和掌声,小玉的健康成长更让她感到光荣和幸福。  

  打造各族群众社区“精神家园”

  截至2013年底,嘉定区江桥镇共有少数民族群众3365人。“流入容易融入难”是江桥镇来沪少数民族普遍存在的问题。江桥镇政府深刻认识到,仅仅依靠“强制管理”,难以使来沪少数民族真正融入当地,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展现人文关怀,促进来沪少数民族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向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社会融入意识,使其切身感受到“第二故乡”的真情关爱。

  江桥镇转变管理理念的方式之一是称谓上拉近距离。镇政府不排外、不歧视、平等对待,视来沪少数民族为本镇改革发展的建设者和融洽民族关系的正能量供给者,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来沪人员当作自家人,亲切地称作“新村民”“新居民”,鼓励新老(居)村民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搭建参与平台是江桥镇转变管理理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江桥镇创新组织载体,吸纳来沪少数民族中学历较高、素质较好、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党员和群众参与所在村(居)两委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吸纳少数民族新村民参与所在社区的治安巡逻、保洁绿化等工作,切实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针对来沪少数民族的多元化需求,江桥镇注重整合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多方资源,大力提升就学、医疗、就业、居住、精神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如集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新村民家园”,依托“异乡风采”“剧社下乡”等活动,定期举办来沪少数民族人员参与的才艺展示、体育健身、技能比赛,为来沪少数民族人员建立具有亲和力、归宿感的“精神家园”。又如,通过扶持创办“来沪建设者活动俱乐部”等社会组织,成功打造声乐、舞蹈、征文、演讲等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每年吸引数万名社区群众踊跃参加,切实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

  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藏族班落户江桥已有28年。江桥镇党委对280多名藏族学生从生活上、精神上、物质上给予全方位关心,创设了“藏汉一家亲——我在江桥有个家”“青春齐飞扬”等系列服务载体,帮助藏族学生融入当地、健康成长。 

  增强各民族群众归属与认同感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上海约有少数民族人口27万余人,56个民族成分齐全。多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不断加强对来沪少数民族的服务和引导,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社区民族工作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现实工作层面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平台,上海城市民族工作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社区活动为抓手,以外来少数民族思想上的融通、生活上的融合、文化上的融汇和感情上的融洽为主要内容,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的来沪少数民族有序融入社区、融入城市生活。

  副市长翁铁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正在处于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城市人口规模加速扩大,来沪学习务工人数不断增加,这其中就包括中西部和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上海必须积极应对,不断创新和改进工作。

  目前,上海正在通过“管理网格化”“服务网络化”“引导社会化”“活动品牌化”推进社区民族工作,服务少数民族群众,促进他们融入城市生活。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上海要为各族人民实现团结梦、发展梦、中国梦作出上海应有的贡献,成为全国各族群众愿意来、留得下来、发展得好,各族各类人才汇聚,活力和创造力竞相迸发,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国际大都市。

  翁铁慧副市长表示,社会化是民族工作发展的必然方向。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不断转变工作观念,完善工作体制和机制,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化民族工作格局,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多元的服务需求,从而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民族事务治理的工作合力。

  据悉,针对部分来沪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劳动技能单一等客观因素,在融入城市生活方面仍面临着一定困难的情况,下一步,上海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社会组织将在深入社区基层准确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创新服务的载体与方法,通过项目化运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围绕涉及本市少数民族群众最为关注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领域,为他们提供语言、文化、法律、帮困等各类援助,帮助他们不断提升知识与技能,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素质,团结引导他们共同参与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  

  本报记者 李一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日本为何难谢罪⑥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梦启东方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新民法谭
   第A26版:新民法谭
   第A27版:新民法谭
   第A28版:申城社区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热点解读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6版:金市汇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公司探营
   第B08版:家装专版
   第B09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创业钱途
   第B12版:自贸之窗/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城里城外
   第B14版:彩票世界/房产在线 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网上网下
   第B16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上海构建各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本市将打击非法集资
全力打造都市旅游升级版
广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7上海构建各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2015-03-20 2 2015年03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