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今年对于“梵高迷”来说是幸福的一年,世界各地的美术馆正纷纷举办丰富的活动来庆祝梵高162周年诞辰。而梵高的“疯狂”却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爱好表现“疯狂”的艺术家也不少,或许他们的成就不如梵高卓越,但他们的“疯狂”也很有味道。
早有前人之鉴
更多是对社会的观察
综观世界美术史,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家总是喜欢与“疯狂”挂钩,或许是因为创作就需要一点刺激,才能呈现出精彩的作品。早在“疯狂”的梵高之前,有关精神病的主题就早已被某些艺术家“相中”,比如充满好奇心的阿尔布雷特·丢勒,他所创作的版画《忧郁症I》出现在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还是显得有些惊心动魄。但凡对丢勒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丢勒不仅是个全才,更是个充满创意、与众不同的艺术家,他的版画之所以出名,除了精湛的画技,最重要的卖点就是背后神秘的隐喻。在15、16世纪,人们对于精神病仍抱有较大的抵触情绪,而这幅版画并没有直接描绘忧郁症病人,而是用一个介于人与天使之间的形象以及画面中各种元素的组合来让人揣测。尽管不少人研究此画更偏重于对画中密码的猜测,但从此画对精神病的反映去理解也很有意思。从画的细节可以看到《忧郁症I》对精神病的态度,是将其塑造成一个精通数学、建筑等方面的天才,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天才的典型形象,甚至有专家认为丢勒可能将自己的特点也影射在这个形象中。不过这位天才忧郁的源头却是因为无法继续创作,这种跌到谷底的绝望正是丢勒对忧郁症的解读,也就是所谓“不幸即是高贵”。因而此画也被视作当代心理学的开端,不难看出丢勒不仅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更是在解读一种社会心理。
后有自我剖析
疯狂的是我而非世界
喜爱古典油画的观众都知道,大部分的艺术家都会创作自画像,这与西方艺术家热衷于剖析自身有关。而说到代表“疯狂”的自画像,有一个人非提不可。他有着透纳般的自信,有着卡拉瓦乔般的叛逆,有着莫奈般的才华,更有梵高般的疯狂,他就是居斯塔夫·库尔贝。身处19世纪人才济济的法国画坛,想要留名青史绝对要有过人的才华以及独具匠心的风格。库尔贝本身就是个样貌出众、才华横溢的“叛逆分子”,他的自画像系列有别于其他画家的侧坐像,他的自画像如同生活照一般,内容丰富,神情多变。最有名的就是那幅《自画像(绝望的男人)》了,这幅画颇为与众不同,不仅角度正面,且表情既狂喜又恐惧,加上抓着头发的动作,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张扬,充满绝望。即便今天看到这幅作品,你也会觉得疯狂,谁会把自己画成一个“疯子”呢?没有一点疯劲儿,还真做不出来。可以说,库尔贝又是一位将天才与疯子画上等号的个例,他似乎在用他的自画像告诉世人:这个世界不疯狂,疯狂的只是我自己。
更有后来居上
张扬个性投射于物象
到了本就“疯人”辈出的当代艺术,“疯狂”就更成为了艺术家的心头好,不少人还明说,他们这是在向前辈致敬。尽管遭人非议的不少,但其中也不乏精彩的作品。随着心理学越来越发达,艺术家也开始用各种形式来展现那些内心的、隐喻的内涵,视觉上的震撼最终也是想激起人们对于内心世界的理解与共鸣,这也意味着更多个性化的表现、个人化的思想成为了艺术家区别于其他人的标准。草间弥生的波点世界几乎已经在众多国家得到了认可,她那如来自童话世界的大南瓜,着上绚丽的色彩,营造出的梦幻空间得到了无数年轻人的追捧。如今,Louis Vuitton与草间弥生合作的波点系列在全球范围内总共开设了七家Pop-Up Store概念店。将波点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密密麻麻的波点图案遍布于地板、墙壁和展台,最有趣的是概念店镇店之宝就是草间弥生本人——一个身穿红白波点装的“怪婆婆人偶”。尽管至今还有评论家认为草间弥生就是个“疯婆婆”,还认为她的波点世界会令密集恐惧症患者感到不安,但不可否认的是,草间弥生的个性已然成为了一种标志和潮流,毕竟,能引起全球范围内的追捧必然有其与众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