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3月2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真的是不愿画完吗?
平一亮
  ◆ 平一亮(巴黎特约评论员)

  梵高有多伟大?看看有多少艺术家模仿他、致敬他就可窥一二。马上就到3月30日——梵高诞辰了,我不禁想到一个曾被梵高深深打动的艺术家——席勒,两人不但同样才情横溢,更同样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他们的多产和勤奋同样令人动容,而两人作品的多产和高水准也颇有些相似。

  席勒曾在1909年应克里姆特之邀,参加了当时在维也纳举办的艺术展,正是这次,席勒的名字和梵高首先出现在了一起。席勒在这次展出上“邂逅”了梵高的作品,并和大多数人一样,被深深打动和吸引了。而这股激动之情被他付诸了行动,在两年后创作了一幅《向日葵》来致敬偶像;同年,他还创作了《画家在新伦巴赫的卧室》来致敬梵高的《阿尔勒卧室》。不过,同样的主题,相似的构图,却在席勒笔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不同于梵高的强烈色彩,席勒的风格更加阴郁,原本应该靓丽朝气的向日葵,在他的笔下变得垂头丧气,泛黄显旧。或许有人并不喜欢这样的色调,但不可否认,一个19岁的画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并运之于创作,实属难得。

  尽管席勒没有梵高那么多病症(梵高患有癫痫、躁郁症、急性间歇性卟啉症和美尼尔氏病)在身,但打小也是个颇为古怪的人。这也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对尼采和弗洛伊德心理学产生兴趣,尤其在他后期艺术中,毫不掩饰地以表现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为主题进行了大量创作。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神经质的情绪,他还曾经到疯人院去研究精神病人的动作和神态,以求抓住他们的特征。席勒的绘画也有变形的特点,但支撑变形的那些流畅优美的线条,才是其艺术真正的精髓。因此他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都不是静态的,而是在流畅的线条中透露出一种惊恐不安的生动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作品总是透着一种阴暗且神经质的原因。他笔下的人物形体修长,线条清晰,且用色多为红、黄和黑色,表达效果简单却强烈。

  很多人看过席勒的画都会笑言:“席勒的画是没画完吗?”的确,他的很多作品都只着重画某一个部分,加上席勒从不谈论他的作品,因此这种“急刹车”式的画法也成了一个谜,也有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刻意为之。无论原因如何,大家却都接受了他的“任性”,或许这就是古怪的天才们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新民图视绘
   第A09版:大购网专版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动态/文娱圈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邮珍赏析/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家装专版
“疯狂”并非梵高专利
真的是不愿画完吗?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B03真的是不愿画完吗? 2015-03-21 2 2015年03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