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3月2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影笔记本
施敏
  施敏

  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交给我一本笔记本,说是在几年前捡到的。

  这本笔记本应该是很有年份了,纸张泛黄,大红色的塑料封皮,扉页上赫然印着毛主席语录。显然,笔记本浑身透着那个特殊年代的印记。

  我好奇地打开它,120多页的本子上,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每页页眉都工整地写了三行字,第一行是一部电影的名字,第二行是上映年份和制片公司,第三行是导演和主演的姓名,下面则是一片空白。《马路天使》、《塞上风云》、《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傲蕾一兰》、《早春二月》、《冰山上的来客》……都是我从没看过的电影。当初我脑子里一直盘桓着疑问:这本笔记本是谁写的?他为什么能记下这么多电影?它又怎么会遗落在乡间野外?想着它可能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任何涂写都会破坏它的神秘感,也就一直放在书桌的抽屉里。

  有一天,我拿着笔记本,问父亲是不是看过里面的电影,他认真地翻着,翻一页,摇一摇头,过了一会儿,突然停了下来,“这部看过!”凑过去一看,这一页写着:《南征北战》,1952年上映,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汤晓丹、成荫,主演:陈戈、汤化达……。

  父亲经历的那个时代正是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的“文革”年代,笔记本里的很多电影,在那时都是不允许放映的,他——电影笔记的记录者,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与电影有关的梦想,也许,在被生活击打之后,他选择电影来疗伤,把所能收集到的电影信息巨细靡遗地记录下来。寂寞的时候,偷偷地拿出来,把它当成暂别现实生活的梦境和情感寄托,哪怕偶尔翻几页,都能疏解极度饥渴的精神世界。他,一定是位有着丰富阅历和渊博知识的人,不然这蓝色钢笔字怎么会这么工整和娟秀。

  电影成为我童年时最快乐的一部分,与这本“圣经”般的电影笔记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能把书里的所有电影看完,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儿”,我暗暗许下这个心愿。八十年代,很多老电影开始恢复放映,但到电影院看电影的机会还是屈指可数,更多的是从家里的黑白电视机里看到的。一到暑假,几乎每天都有经典的红色电影,每看完一部,我就查笔记本上是不是有记录。在和朋友们比谁看的电影多的时候,我会如数家珍地把电影名字,连同导演和演员的名字一股脑儿说出来,不管是否看过,他们还真的相信了。他们哪知道,我对电影的启蒙全仰仗这神奇的笔记本。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新民图视绘
   第A09版:大购网专版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动态/文娱圈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邮珍赏析/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家装专版
泛黄却永不褪色
为民生服务扩容鼓与呼
半个世纪的情谊
西南高山铅来源
相貌问题
电影笔记本
蝙蝠与野马的故事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在三亚跳广场舞
今宵灯谜
新民晚报夜光杯B14电影笔记本 2015-03-21 2 2015年03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