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我国将建成5万所足球特色学校,在校生多达5000万人。以足球强国德国为例,它目前有600万足球人口,10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足球人口最多的国家。
随着《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除了承办世界杯、使中国足球成为世界强队,更多的人是将目光投向了足球运动的基石——青少年。那么,要让更多的中小学生爱踢足球,要让更多的家长、教师支持孩子踢球,足球进校园的“最后一公里”还有哪些瓶颈亟待打通?还有哪些困境需要厘清?
“5万所足球特色学校,5000万足球人口,真让人醉了。”对于中国足球的愿景,许多人的心霎时暖暖的。但冷静下来,各种疑惑也随之而起,主要集中于对我国的校园足球缺场地、缺师资、缺时间等问题的诟病。那么,情况果真如此吗?据记者的采访,至少上海的情况并非那么“悲观”。
办法总比困难多
闵行区教育局副局长何美珑说,不能把足球进校园的困难完全归罪于场地和师资等客观条件,只要真心想把青少年足球活动搞起来,办法永远比困难多得多。“中老年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的学校操场远没有现在那么大、那么正规,常常是在水泥地、弄堂里踢球。而现在的闵行区,几乎所有学校都有室外运动场地,有足球场的学校也很多。再拿师资来说,对绝大多数基层中小学来说,组织孩子踢球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运动员,目的是要让孩子们踢起来、动起来,爱上足球,现有的体育老师就完全可以胜任,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家长里的足球爱好者都可以来组织孩子们踢球。”
据了解,像闵行等城郊区县的学校,如今的运动场地建设均已达标,完全有条件开展足球运动,而中心城区里,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建有大大小小的足球场。南洋中学高中足球队主教练王安说,场地不能成为学校拒绝足球的理由,在过去一年多里,南洋中学面临校舍改造,校队的训练只在两块篮球场上进行,却一天都没耽搁。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说,关键的问题并不是场地、师资等“硬件”,而是校长的观念、家长的观念,愿不愿、敢不敢、会不会把踢球的空间和时间真正还给孩子们。
校园足球在回暖
数据显示,2010年本市注册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仅为1571人,参加全市校园足球联赛的学生约为1800人。也就是说,本市130万中小学生中,足球人口仅为千分之一。令王安和他的同事们欣慰的是,这两年情况正在好转。2012年,本市239所大中小学和区县教育局、体育局自发组成校园足球联盟。2013年,徐汇区成立了区级校园足球联盟,10余家中小学加盟。因此,王安明显地感到,选才的天地正在一点点开阔。如今,除了屡屡在各级比赛中夺牌的初、高中校队,足球也成为南洋中学体育拓展课和体锻课的“第一运动”,选修人数最多。
但是,王安也坦言,梯队断层在各校都普遍存在,并不仅仅是南洋中学遇到的困境。“出成绩”成为横亘在足球传统学校面前的一道障碍,也有学校为此中途放弃。幸运的是,南洋中学领导并没有给球队这样的压力,球队有两年曾因找不到好苗子,青黄不接,在全市联赛中小组赛便折戟,学校的态度是“没关系,明年再来”,这让球队上下安了心。“高中时我踢球踢到打了封闭还上场,现在想起来还激动。”分管足球的南洋中学教导副主任高峰认为,足球对塑造学生坚毅品质和团队精神的意义远大于奖牌。
读书踢球两不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联想到此次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随着50条措施的推行,足球进校园的“最先一公里”已经打通,而要真正落实方案所提出的“推进校园足球普及”、“促进文化学习与足球技能共同发展”和“促进青少年足球人才规模化成长”,尤其是要达成方案描绘的愿景,“最后一公里”又变得任重道远。
在相当一部分家长和教师看来,踢好球和读好书是天然的矛盾体。对此,王安坚决反对。带队十几年,他看到不少学生踢球后性格和行为习惯的改变。高二足球队长小洪起初并不合群,言语不多,在一次次组织球队活动中,他变得阳光自信,处事有条有理。高三“学霸”小张保持着年级前五名的学习成绩,同时也是校足球队主力前卫,即便到了高三,每周四次训练也一次不落下,“学习效率高、自我管理能力强”是老师们对他的评价。
南洋中学初中足球主教练王章恺是85后,在幼儿园时就被教练相中开始踢球,走过一条从少体校到体育学院的半专业道路。对于校园足球的未来,他挺有信心。如今,除了在南洋中学任教,他也利用业余时间在本市一家青少年足球俱乐部里教一群4至10岁的孩子踢球。他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跑一跑,锻炼一下身体”,送孩子来踢球。“不能让孩子觉得练球很苦,很枯燥,要让孩子感受快乐,保护他们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普及足球忌功利
在上海,现在的中考体育测试里,已经把足球列为选考项目。有网友戏言,如果在小升初、中考、高考时把足球技能考核列入录取总分,肯定会让大多数家长和校长发疯似地把孩子赶向足球场,中国也肯定能像大把大把地夺国际学科奥赛金牌那样,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足坛高手。但戏言总归是戏言,体育最终也不能走向应试教育。
王章恺认为,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必须摈弃功利心和“锦标主义”,传统的“严厉+惩罚”式的训练方式必须改变。在低年龄孩子训练中,他借鉴国外教练和视频资料的经验,将基本功训练融合在游戏之中。例如,将四个球门放在场地四个顶角,鼓励小球员带球到四个“宝箱”中探宝,让每个孩子都乐在其中,也达到了训练量。
胡卫表示,虽然方案提出要“用加强足球特长生文化课教学管理,完善考试招生政策,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但足球进校园切忌功利。他说,通过制定足球改革总体方案、通过大力推行足球进校园来提高中国足球水平,这是很重要也很有必要的,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让青少年喜欢足球、爱踢足球,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从而达到陶行知所说的“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