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爱听,老师讲得累,思政课的刻板印象曾经影响了好几代人。怎样让这门“最难讲”的必修课吸引学生,复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支“最年轻”的教学团队,用新思路探索思政课的改革,他们平均年龄43.5岁,四成未及不惑之年,三成为80后,他们怀揣着深厚的学术功底,活跃在“概论”课的讲台上,托起了复旦“最精彩”的“概论”课。
教师讲课力求心灵互动
在复旦“概论”课的讲台上,陈琳这位80后的教师曾与坐满大阶梯教室的上百位学生一次次分享着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思考,以自己的“心灵成长史”打破通常印象中高校思政课的死板样貌。《周易》、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杨绛的《我们仨》、葛兆光的《中国十大经典》、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琼·罗宾逊的《经济哲学》、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的资本论》……各时代、各领域的经典作品出现在陈琳老师的一次次课堂中,她带着自己的思考娓娓道来。
陈琳说:“思政课最重要的是联系实际,在学习、探讨中解答同学们的现实困惑”,她认为,避免照本宣科,超越知识传递,思想的教育润物无声,心灵的互动才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教学方式提前走进“社会”
在复旦,“概论”课成绩不再以一张试卷给成绩,而是由理论知识考核、社会实践考核和平时成绩考核这三部分构成,这种分数模式充分体现了实践环节在考试考核中的重要地位。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学校连续六年举办“复旦大学中国市长论坛”,先后邀请近50名市委书记、市长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课。就是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社会”走进校园,使大学生在校园内了解和接触“社会”。
学校规定将参与“市长论坛”所写的小论文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获得优秀论文者,期末考试可获免考,成绩直接拿A。
学生评价理论变得有趣
复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顾钰民教授说,考试方法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的关注点更多地转向对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而不再是考前突击背教材了。
且看复旦同学们如何评说如今的思政课、“概论”课——“和我以前上过的政治课太不一样了。一点儿也不墨守成规,总是结合时事,复习的时候看您的PPT也发现,在理论中总能结合实际,让理论也变得有趣多了”。“这是我第一次觉得政治课有趣,本来打算政治课的时候写作业的,但没想到被您的课吸引,不由自主地三节课都认认真真听您讲课。以前上政治课讲的内容给我的感觉很虚,很多空话,但这次我真的觉得收获很大。谢谢老师能够这么用心地把毛概课讲得这么生动、深入。”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