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式公房小区都能看到,在一些边门、后门位置,安装了一种旋转铁门,人可以走,但要骑车进出却不行。要骑车必须走正门,让保安过两眼,让监控拍一拍,这显然是为了防范小偷盗窃三车。
司空见惯许多年,一直觉得这种设计挺管用,虽不是高科技,却颇有大智慧。昨天采访上海市公安局十佳优秀社区民警评选活动,一下子涨了知识。原来,这种铁门竟然就是台上的一位社区民警10年前发明的。
当时在幸福村小区当社区民警的刘立文,从饭店旋转门得到启发,发明了这种防盗旋转铁门,安装后效果立竿见影,非机动车失窃案直线下降。此后,防盗旋转铁门迅速推广,10年来,全市2000多个老小区都装上了这种旋转铁门。
一扇门的发明说来简单,但背后不仅是智慧,更重要的是这位民警对社区平安的挂心。昨天的评选活动里,像刘立文这样的好社区民警不少,比如宝山的社区民警彭芳,坚持每天1/4时间上中班,傍晚5时至8时,站在小区门口“随意接待”,不仅随时与居民零距离接触,掌握社区近况,也不让危及社区治安的可疑点、可疑人游离出视线。可以说,同样是一位有心的好民警。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民警怎么从来没碰到过?搬进现在的小区十多年,不说别的,连社区民警的面都没见过一次。原以为只是个例,但与同行一交流,大家都有类似感受,难道真是“别人家的社区民警”才最好?
可能有些求全责备,毕竟,全市330多个派出所,4000多名社区民警,最终能选入十佳的,不过十人而已。而且每个民警都有自己的工作风格,有的可能喜欢上门拉家常,有的可能只是默默搞防范,不见面不代表工作不认真。但说实话,看了这些社区民警中的“明星”,说不羡慕是假的。由此想到的是,怎样才能让更多优秀社区民警涌现?
去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聚焦社会治理,社区平安是其中重要内容。作为社区平安的“第一道防线”,社区民警的动力与活力、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激发,值得深思。毕竟,明星耀眼,只能照亮一隅;繁星点点,才有整个上海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