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3月2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吉米:报道中国33年(3)
李伟 张兰英
  ◆ 李伟 张兰英

  改革年代

  1981年,吉米上“大四”,必修课都学完了,有许多业余时间,他有一位朋友在《纽约时报》北京办公室做新闻助理。他问吉米,是否对新闻工作感兴趣。

  中美建交后,一批西方媒体开始在北京派驻记者,撰写中国的报道,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成为美国《新闻周刊》的新闻助理,负责剪报,每天搜集《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信息,把重要内容翻译成英文。办公室在前门饭店,总共四个人,除吉米外,还有一名记者、一名中文秘书和一名司机。其他外国媒体的规模都不大,都是在饭店租个房间做办公室。

  1981年底,“审判四人帮”这一重大新闻给吉米带来了机遇。当时,《新闻周刊》记者回国去过圣诞节。杂志不得不给吉米发电报,要他负责这篇报道。吉米通过一些朋友了解到法庭内部的一些情况,又通过电视台播放的长篇视频,花了两周完成了一篇不错的报道。“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了《新闻周刊》上,编辑才知道有一个叫吉米的人在北京。我的老板也意识到,我会讲中文,外面有很多朋友,便鼓励我自己找选题,独立做报道。”于是吉米从一个剪报资料员,成为一名记者。

  到了1982年大学毕业前,吉米希望获得一份媒体的工作。由于《新闻周刊》更换领导,要他等待6个月。吉米于是去敲开了竞争对手《时代》周刊的门。他在《时代》周刊一共工作了18年,并在1990至2000年期间担任北京分社的社长。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的重要性并不高。“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孤立时代,刚刚打开大门,与国际交往、贸易、经济往来并不多,来访问的大人物也少。一些对于中国重要的新闻,外国人并不理解其价值,认为中国是个奇怪的国家。他们更多的是好奇——这个国家到底什么样子。”吉米说。

  处于改革年代,除了报道时政要闻外,吉米还细致观察中国社会生活的点滴变迁,捕捉时代的风向。他对上海青年的喇叭裤和北京街头的气功热都做了详尽报道。他还关注人民公社的解体。作为一个曾经的左翼青年,他曾认为人民公社是社会主义的进步体现。但他发现分田到户后,农民积极性提高了,开始富裕起来。“我的思想也和中国人一样不断改变。”吉米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做一篇中国大城市的报道时,采访了刚刚担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吉米和摄影师特意要求采访安排在他的办公室内,这样可以看到一个更真实的江泽民。吉米对那次采访印象深刻,江泽民考虑最多的是“bread and butter”(面包与黄油),也就是上海市民的生活难题。“他最头痛的是上海住房的紧张状况,很多家庭都挤在狭小的亭子间里。”吉米说,“当时是夏天,他还为如何处理西瓜皮的问题而发愁,因为很多人习惯把西瓜皮随便扔到街上。”

  1999年,江泽民访美前期,吉米和高级编辑一起去钓鱼台再次采访了作为国家主席的江泽民。采访结束后,吉米拿出当年在上海拍的照片请他签名。江泽民回想起来说:“你是我的小弟弟,这么多年,你没怎么变啊。”

  1991年,吉米通过自己的信息渠道得知了“江青自杀”的消息,但是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他犹豫是否要把这条消息发布出来——“如果属实,则抢到了一个大新闻;如果不实,则很丢脸。”最后他还是决定先发布条小报道,使用了“据说”这样的表达方式。

  很多年后,吉米再度向我们回顾这条“独家”新闻时,却并不觉得骄傲。“重要的是我们每天、每周的报道是否准确及时。我们能否为新闻提供背景和角度,特别是给国外读者一个能够理解的写作方式和价值判断。这才是对新闻工作者的挑战。”吉米说。

  1998年,朱镕基担任国务院总理。在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吉米获得了第一个提问的机会。他的问题是:“中国未来能否推广和普及直接选举?”当时他刚刚考察了几个地方村委会的直接选举,他想知道这种形式是否能够扩大到省级以上,甚至选举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根本不知道记者会问什么问题,可能是我和外交部工作人员认识,他们选择我第一个提问。我非常佩服朱镕基的口才和智慧,他很含蓄地回应了这个问题。”吉米说,“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通过直播全世界能够看到。它代表了许多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关注焦点。外国人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兴趣始终很大。”

  吉米为《时代》周刊工作时期,邓小平再度成为杂志年度封面人物。1986年1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认为,邓小平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更有可能改变历史进程。吉米回忆说:“我陪同《时代》总编辑在中国进行了一次考察,并为他收集了很多资料。他对中国的变化感到震动,便亲自选择了邓小平作为年度人物,因为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改变了10亿人的生活状况。”吉米参加了后来的报道,他去了邓小平的老家四川广安,采访了企业家、官员,以及从改革中获益的农民。

  从1976、1979到1986年。10年间邓小平三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这在杂志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崛起”与“崛起”之后的故事

  2000年时,吉米申请到了Edward R.Murrow Pess Fellow奖学金。基金会通过外交协会资助一名美国驻外记者,提供办公室和工作助理,帮助记者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为期一年。2000至2001年,吉米搬到了纽约,那是他的记者生涯中唯一离开中国的一年。

  2001年,中美发生撞机事件。在纽约的吉米成为热门电视评论员,频频出镜。在奖学金即将到期前,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希望聘请吉米,担任驻中国首席记者。最初他有些犹豫,毕竟要进入一个不熟悉的领域,而自己又没接受过相关训练。最后他还是接受了邀请,他喜欢新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能回到他所熟悉的中国。

  就在2001年夏天,吉米离开了供职快20年的《时代》周刊,加盟了CNN。他参与报道了SARS、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要事件。还有一些报道让吉米至今难忘。他曾去河南采访艾滋病孤儿,很多观众看到节目后写信给他,愿意为孤儿捐款或者资助当地的非政府组织。

  “我想这就是奥运会众多好处之一,它让中国更加开放,尊重国际准则。”吉米说。

  吉米希望通过报道告诉观众一个不断变化的国家和社会。“在这30多年中,中国老百姓享受了相对自由、幸福和富裕。他们可以自由地找工作、辞职、选择生活的城市、寻找恋爱对象、自由地结婚或者离婚、选择穿什么衣服、是否化妆。习近平在‘十八大’讲话中明确了中国梦,他希望中国人有工作、房子、很好的环境,孩子们有好的未来。我认为这就是中国革命要达到的目的。”吉米说,“我希望国外观众也能理解,实现这种变化的重要性,以及艰难性。对他们来说可以是天经地义的,但在中国,则付出了很多艰苦努力。”

  吉米已经退休了。在报道中国33年中,他不断讲述的是一个国家如何崛起的故事。接下来,则是一个国家如何发挥作用的故事。“中国用了30年的时间,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这是许多强国100年走过的路径。不管是否愿意,中国已经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之一。她必须迅速成熟起来,按的原则行事,承担责任。中国的身材已经到了姚明那么高,智慧与决心也必须有同样的高度。”吉米说。

  他最喜欢的一个词是“不卑不亢”。吉米说:“我希望中国能够保持这种状态。”

  摘自2015第4期《三联生活周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日本为何难谢罪11
   第A16版:文化新闻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2015国际滑联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
   第A20版:梦启东方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家装之窗
   第A25版:家装专版
   第A26版:新民法谭
   第A27版:新民法谭
   第A28版:新民法谭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申城社区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自贸之窗
   第B04版: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6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公司探营/金市汇市
   第B08版:公司探营/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网上网下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大购网专版
   第B12版:创业钱途/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彩票世界
   第B14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金融天地/ 城里城外
   第B16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人物
   第C03版:妆容
   第C04版:大牌
   第C05版:大牌
   第C06版:潮事
   第C07版:秀场
   第C08版:摩登
吉米:报道中国33年(3)
花儿为谁红
犹太难民在上海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31吉米:报道中国33年(3) 2015-03-27 2 2015年03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