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乍暖,花已开,筹划许久的旅程临时有变,整个人都有些蔫了。诗友问起近作,理直气壮说诗思枯竭,彼端一针见血,分明是懒,转头又发了张图,却是黄庭坚的《花气薰人帖》。
我对书法是外行,此帖仅止于耳闻。驸马王诜给黄庭坚送诗,还送了好几次,弦外之音是给我写首和诗吧。黄庭坚犯懒不想写,装作没有领会,对方就改变策略,隔三差五送花来。古人送花是风雅之事,被朋友送了花,随手写首诗来答谢,再寻常不过,时间后推十几年,荆州的王充道给黄庭坚送了五十枝水仙花,他便欣然会心,作诗咏之。不过这一次,黄庭坚没有这么干脆,诗是写了,又在前面加了识语,直言先前没写是“老懒不喜作”,坦诚得可爱,还把王诜的小心思点破,“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再看内容,“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后人对此解读出许多内涵,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吐槽的诗意版本。
黄庭坚参的是黄龙禅,此派有个著名的三关说,惯于在闲话家常中突然扭转画风,将禅宗机锋的陷阱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不留神就入了坑,着了相,死在句下。大约受此影响,黄庭坚的诗和书法也常不按常理出牌,随心所欲又有脉可循,取法诸贤,得其神韵,不落窠臼,自成一体。此诗亦是,看似随意之至,近乎口语,末句又暗藏典故,化水无痕。春眠不觉晓,本就容易犯懒,花香薰人,更添了懒洋洋的春意。人过中年是怎样的心境,我现在还领悟不了,但是近年来对着路边匆匆一瞥的花开花谢,每每生出“韶华如水水如刀”的触目惊心来,在黄庭坚这里,却举重若轻,似喜似嗔,还带着几分谐谑和无可奈何:你看,我便是老懒至此,虽然春暖花开,我的诗思却如险滩逆流而上的小船,你就是送花来催,我还是写不出的。说是写不出,偏又信笔拈来,想来王诜收到诗,也要念一声“此曹狡猾”。
吐槽和牢骚的界限,大概就在于前者谐谑之下的达观。被人催诗,还是花样催诗,难免会有些心塞,脸皮厚点,不妨无视到底,碍于人情,也可随手敷衍,诗人却不放过由此引发的刹那心绪,自然而然地就入了诗,成了诗。白居易也被催过,朋友沈四给他寄了十几首诗,都没下文,某天想去找人家,估计有些心虚,先寄了首诗过去,说明自己的近况,病容惨淡,晚春蹉跎,颇有些悲催,“顾我酒狂久,负君诗债多”,末了笔锋一转,“敢辞携绿蚁,只愿见青娥,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坦言带酒上门是为了听沈四的家姬唱曲,先前的愁云惨雾顿时扫却,其率性放达也可见一斑。
春来诗思何所似?其实诗思无处不在,发于诗心,成于诗意,诗心,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对美的感动,对道的体悟,对种种不如意的自我纾解,诗意,则是经年的诗书濡染,有人讲妙悟,有人重学养,其实并不冲突,天才放逸如太白,自幼便熟读诸子百家,不是光凭天马行空的脑洞就成了诗仙,满纸大白话的王梵志,没落魄时也读过儒家经典,方能写出“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秋”的悠长古意。诗之传承,不仅在于诗艺,更在于诗心,诗心之养成,不仅在于教化,更在于感悟。
如此,我耿耿于写诗本身,倒是着了相,脑中突然浮现出一首效颦戏作,发给友人,又跃跃然筹划着下一次远行了。
懒赋新词懒说禅,桃花一笑对流年。春来诗思落何处,千里江山万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