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中,贝多芬为三个独奏乐器设定了自己想法:
大提琴:长者,睿智主导的声音。
小提琴:柔和,跟随平衡的声音。
钢琴:新生,发展对抗的蕴机。
当大提琴在第一乐章中奏出主题之音,这个温良、谦逊、睿智的长者之声就牢牢地占据了这首协奏曲的主导地位。
小提琴紧随着大提琴进入,奏出华丽、柔和的平衡之音。
在钢琴进入之前,大、小提琴的唱和之间,美已经存在得很灿烂了,但贝多芬并没有仅止于此,
他知道,要到达完美,他还必须要有一种对抗,一种与大、小提琴既能协从,更能激发的对抗。于是钢琴作为一种与弦乐的对抗被加了进来。钢琴的加入,非但没有破坏原本的和谐更是时时激发出大提琴的灵感,成为一个变化的蕴机。
在这里贝多芬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完美的生存之道。
如果说奇妙的和谐的格局在第一乐章中被坚实地奠定下来的话,那么和谐的幸福就在第二乐章中被淋漓尽致地书写。在这个只有五分钟的乐章里,幸福和温暖被珍惜地书写出来。充盈于全曲的是一种安乐之感,和充满感染力的平静,善良的满足之感。这是一种也许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在此生中经历过的温情和幸福,如此熟悉和美丽。这个音乐总是会让我们凝神倾听,唯恐它在下一秒就停了,消失了。
在最后的乐章中,破云而出的情感宣泄,让人感受到光芒四射的人间善诚。简单直接的倾述让人回首往事,美梦成真。
如果说交响曲是贝多芬的山水文章,那么三重协奏曲就可以说是他的小花清发。即便如此,在这里贝多芬依然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完美怡情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