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里,单位里,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总要由一个称呼来相互沟通。
新中国诞生后,“同志”这一称呼首先在干部中流传开去,后来也为群众所接受,成为人们共用的称呼。《国语·晋语四》:“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可见,只有同心同德,才能称为“同志”。因此,谁能被别人称为“同志”,常引以为荣。
然而,在“文革”期间,在“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这一指示的影响下,“师傅”(工人师傅)便成了响亮的称呼。在“文革”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社会上互称“师傅”之风经久不衰。令人不解的是,一些教授、医师、编辑、记者等,一律被称为“师傅”。甚至是穿军服的解放军战士,也被称为“师傅”,真令人啼笑皆非。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先生、小姐之类称呼重新兴起,“师傅”就渐渐地被取而代之。然而,它仍然在一部分人中间流行;尤其是在公交车上,售票员对男女乘客还是一律称“师傅”。因此,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也不管你是内地人,还是港澳台同胞,只要一乘上公交车,大家都成了名不副实的“师傅”。由此可见,当人们头脑里被灌输了一种观念,并扎下了根,改也难啊!不过,笔者还是希望不要再误用下去了。
随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不断深化,有些人又开始以兄弟相称了,这在知识分子中尤为盛行,有的是“姓+兄”,如“张兄”、“汪兄”;有的是“名+兄”,如“文彬兄”、“志云兄”,显得既亲切,又具有敬意。至于旧时常用的令尊、令堂、夫人、先生、女士、小姐等称呼也在一部分人中间流行起来,这样既显示了亲密的人际关系,又体现了一定的素养和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