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申城社区
     
本版列表新闻
~~~破除陋习之举带动邻里效仿
~~~破除陋习之举带动邻里效仿
~~~破除陋习之举带动邻里效仿
~~~破除陋习之举带动邻里效仿
~~~破除陋习之举带动邻里效仿
~~~破除陋习之举带动邻里效仿
~~~破除陋习之举带动邻里效仿
     
2015年05月0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党员父子相继捐赠遗体
破除陋习之举带动邻里效仿
龚桂峰 孙云
  在浦东新区新场镇坦直街道,有一位老共产党员在社区中十分知名,他的名字叫陆峰。记者来到陆峰家采访,他小心翼翼从抽屉里捧出一件宝贝——一本由上海市红十字会颁发的遗体捐赠证书。向父亲学习,移风易俗,特别是带动身边人改变农村地区的一些陈规陋习,这是老陆最大的心愿。最近,镇上又有居民志愿捐赠遗体,他们说,榜样就是老陆!

  慷慨解囊捐资助学

  提起陆峰,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股倔脾气,凡是认准的事,十头黄牛也拉不回来。也正是因为这份性情,他执意做了不少好事。

  陆峰干过不少行当,在农村种了20多年田,进过乡办企业,当过代课教师,做过门卫,打过零工,收入始终不高,却省吃俭用,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义无反顾地把10万元积蓄拿出来,资助了两位浙江山区的贫困孩子,从初中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

  子承父志暗下决心

  老陆的父亲生前是一位离休干部,虽然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党多年教育的他,却看不惯农村的一些陈规陋习。他经常说,孝敬父母在于平时的点点滴滴,死后再大肆花费有啥用场?“这不是孝道,而是铺张浪费!”

  1990年,老陆的父亲当着陆峰等四个儿子的面,说服子女签字同意,办理了遗体捐赠手续。1997年,父亲去世后,顺利实现了生前遗愿。当时57岁的陆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子承父志,名正言顺。我是一个普通党员,活着正正当当做人,死后不找子女麻烦,捐赠遗体既环保又省事,我将来也走这条路。”他暗暗这样下了决心。

  说服儿女冲破陋习

  年龄渐增,老陆开始付诸行动。他首先将这一心愿向居委党支部作了汇报,在党支部的帮助下,从新场镇红十字会领取了志愿捐赠遗体登记表。

  老陆捐遗体的消息不径而走,一石激起千层浪。邻里的非议和子女的反对纷至沓来,子女怕被众人口水所淹,但又执拗不过父亲倔强的脾气,女儿看着登记表,含着眼泪对父亲说:“捐赠管捐赠,骨灰总要有个葬身之地,我们掏钱买块墓地,逢年过节也好来看看。”老陆板着脸当即反对:“一块墓地少说也要占一个平方米,我国是人口大国,大家占一平方米,数十年后中国还能有多少供人类生存的耕田?”说完,他又在遗体捐赠表上签下了死后不留骨灰的遗嘱。一双儿女最终还是决定尊重父亲的心愿,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通讯员 龚桂峰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家装专版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家装之窗
   第A17版:家装之窗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民生上海
   第A21版:民生上海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新民法谭
   第A26版:新民法谭
   第A27版:新民法谭
   第A28版:申城社区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新民俱乐部
家门口的法律“专家门诊”延时了
发挥想象 描画彩蛋
“属地化”选好自治组织带头人
“三社联动”引进专业社工服务社区
闸北启动拥军优属“红星工程”
农村党员父子相继捐赠遗体
手机扫一扫精彩更多
新民晚报申城社区A28农村党员父子相继捐赠遗体 2015-05-01 2 2015年05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