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解囊捐资助学
提起陆峰,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股倔脾气,凡是认准的事,十头黄牛也拉不回来。也正是因为这份性情,他执意做了不少好事。
陆峰干过不少行当,在农村种了20多年田,进过乡办企业,当过代课教师,做过门卫,打过零工,收入始终不高,却省吃俭用,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义无反顾地把10万元积蓄拿出来,资助了两位浙江山区的贫困孩子,从初中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
子承父志暗下决心
老陆的父亲生前是一位离休干部,虽然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党多年教育的他,却看不惯农村的一些陈规陋习。他经常说,孝敬父母在于平时的点点滴滴,死后再大肆花费有啥用场?“这不是孝道,而是铺张浪费!”
1990年,老陆的父亲当着陆峰等四个儿子的面,说服子女签字同意,办理了遗体捐赠手续。1997年,父亲去世后,顺利实现了生前遗愿。当时57岁的陆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子承父志,名正言顺。我是一个普通党员,活着正正当当做人,死后不找子女麻烦,捐赠遗体既环保又省事,我将来也走这条路。”他暗暗这样下了决心。
说服儿女冲破陋习
年龄渐增,老陆开始付诸行动。他首先将这一心愿向居委党支部作了汇报,在党支部的帮助下,从新场镇红十字会领取了志愿捐赠遗体登记表。
老陆捐遗体的消息不径而走,一石激起千层浪。邻里的非议和子女的反对纷至沓来,子女怕被众人口水所淹,但又执拗不过父亲倔强的脾气,女儿看着登记表,含着眼泪对父亲说:“捐赠管捐赠,骨灰总要有个葬身之地,我们掏钱买块墓地,逢年过节也好来看看。”老陆板着脸当即反对:“一块墓地少说也要占一个平方米,我国是人口大国,大家占一平方米,数十年后中国还能有多少供人类生存的耕田?”说完,他又在遗体捐赠表上签下了死后不留骨灰的遗嘱。一双儿女最终还是决定尊重父亲的心愿,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通讯员 龚桂峰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