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路是条小马路,东起延安西路,西至中山西路,全长不到1800米,中段位于华阳街道内。我从小生活在武夷路边,从长辈那儿聆听过不少这条马路的典故轶事,亲眼目睹了这条马路60多年的变迁。
武夷路原名惇信路,修筑于1925年,属于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1943年汪伪政府接收租界时改名武夷路,得名于武夷山。1958年96路公交线辟通,武夷路始有公交车,当时终点站并不在中山公园,而是在现在的武夷路定西路口,行驶的是老式法兰西汽车。
武夷路东段为上海著名的住宅区,环境幽静,如127号、207弄及466弄汤山村等欧式花园建筑。改革开放前,127号为造纸工业公司疗养所,后为意大利领事官邸,现在是比利时领事馆。大门口肃立的武警战士成为这里的街景之一。200号是闻名华东的上海皮肤科医院。汤山村是1930年后建造的西班牙式三层高级住宅,每幢住宅南面均有花园,北面设汽车间,环境整洁幽静,解放前多由美商电力公司中外高级职员居住。抗战胜利后包玉刚曾在本村2号居住。1948年,包全家定居香港。他创立环球航运集团,号称“船王”。包玉刚始终对祖国和故乡宁波怀有赤子之心。
武夷路407号原址是武夷路第一小学。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该校读书,当时还是名叫群智的私立小学;解放以前则叫伯利恒小学,是所教会学校,据说取名于耶稣诞生地,原址位于武夷路南边的定西路上。现在是区初级职校,这是一所特教学校,教师们秉承“每一位同学都是金子”的教育理念,同学们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各种技能,教育成果展览会上许多同学制作的精美展品,其机巧玲珑令人叹为观止!不少同学还被五星级宾馆录用,走出了一条令人刮目相看的就业之路。这一切,除老师的精心培育以外,还离不开课外辅导员们——华阳街道老年协会、关工委的志愿者的关爱。
定西路至凯旋路一段当年散布着不少工厂,有原上钢十厂轧钢分厂、橡胶制品二厂、宝山造纸厂、球墨铸铁厂等企业,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有的迁出;有的关停并转。
武夷路773号是区妇幼保健院,从延安西路搬迁而来。
777号是原沪西体育场,记得那时学区三校联合运动会每年都在这里举行,全国足球联赛也曾在这里举办,当时的球票一毛钱一张,在这里我曾看过上海足球队的多场比赛,当过球迷。路南曾经是靶场,年轻时我在这儿用小口径步枪打过靶,我的射击技术从这里起步。现在是上海体操馆,全国重大体操比赛和演出在二楼举行。入夜,璀璨的彩灯点缀四周,其梦幻外形宛如飞碟从天外飘然降落人间。世博期间,市老年基金会、市退管会在这里启动了万名老人“迎世博、看发展、作贡献”活动,我曾从体操馆出发,参观了举世瞩目的世博会,留下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
十日谈
一条路一个人
蓦然回忆起那些年的淮海路。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