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经济发展新常态”。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等九大方面,全面概括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九大趋势性变化。会议认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经过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系统阐述和部署,“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明确。这一科学、完整的概念,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全局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我们将更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更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的提炼和概括,然而一些人将这一概念泛化、移植到其他领域,甚至乱贴“新常态”标签,使“新常态”几乎变成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比如有人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呈现出一系列新常态,包括经济新常态、改革新常态、法治新常态、反腐新常态、从严治党新常态、社会治理新常态、文化强国新常态、生态文明新常态,等等。这些冠以“新常态”名号的“新概念”,很多并不是理论上的创新,而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的误用和滥用,客观上可能给干部群众的学习和实践带来困扰,在社会上造成认识偏差和思想混乱。对乱用“新常态”概念、乱贴“新常态”标签的做法,一定要及时予以批评纠正,避免导致更大的误解和更多的误导。
与此同时,另一种与“新常态”有关的倾向也日渐暴露出来,需要引起高度警惕。有人认为,既然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已成定局,经济下行趋势不可逆转,那么经济工作就可以适当放松一下,不妨时不时喘口气、务务虚,而不必像以前那样集中精力、抓紧抓实。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原本未能清理干净,现在看到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明显,一些人包括一些任职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觉得自己的工作也应当进入“新常态”,于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有所反弹,“新常态”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当成了推卸责任、庸政懒政的借口。究其实质,这仍然是对“新常态”概念的误用滥用,是给“新常态”贴了一个更恶劣不堪的标签,也必须及时批评纠正。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干部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经济发展新常态必然带来经济运行的新规律、新要求,干部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和积极进取,才能在经济发展中抢占先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经济工作挑战再多、压力再大、局面再复杂,干部也不能消极怠惰得过且过,不能敷衍塞责无所作为。对那些缺乏必要的压力和紧迫感,没有额外好处就不肯干活的官员,应当坚决裁撤替换,而要把果敢有担当、清廉有能力、踏实有热情的干部选拔上来,让他们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舞台发挥聪明才智,用心温暖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