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变道女司机被暴打”的新闻还在继续,有关“变道女司机、打人男司机”这两个中心人物的争论已经太多太多。我没有“挑事”的意思,但看了警方公布的男司机行车记录仪视频之后,我注意到这起事件中,一个“非关键人物”也起了“关键作用”,只可惜是发挥了负效应。
当变道女司机再次斗气别车时,从视频中可以听见男司机妻子的抱怨与愤怒,“她怎么能这样?”客观说,无论谁遭遇这样的情况,都难免愤怒。男司机妻子的愤怒完全可以理解,只是她也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愤怒会助燃丈夫心中本已积蓄的怒火。在这一场丑闻中,也有一些网友弱弱地对男司机妻子的行为表示遗憾:当丈夫去暴打变道女司机时,她为什么不劝阻一下?
于这场“斗气别车”的既成事实而言,这一细节并不会加重或者减轻整件事的恶劣程度,但我之所以不想忽略这个细节,是因为我知道日常生活中,“非当事人”的一句话往往可以改变事件的走向。
听朋友讲过一件事,印象深刻。有一天他们开车到一公园,停车场进口处正好有一个空车位,但被刚停好的一辆车稍微挡了一下。他请求对方挪一下车,结果那位车主瞟他一眼,然后指了指远处拐角一空车位。朋友说,如果没有他的提醒,那处停车位确实不好发现。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朋友正准备发动汽车时,猛然听见对方朝他甩了一句“傻子”!朋友说当时他小宇宙就要爆发了,准备下车与对方理论“会不会说话”,幸好坐在后座的妻子催他“赶紧去停车,别吵架”。
停好车后他心中忿忿不平。无缘无故被人骂了“傻子”,算不算折损尊严?关键是还带着三岁的孩子,如果孩子已明晓事理,看到父母面对言语伤害这般软弱,会不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他向妻子倾诉内心纠结,并感慨“有时候所谓的和谐都是靠损伤尊严换来的”。不过他妻子不以为然:多大点儿事,你都能上升到权利尊严上面去?很多时候你自我意识太强了,受不得一点“伤害”。过于较真的人,永远体会不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感觉。
朋友说他知道妻子的话也不完全正确,但当时他内心纠结的那块“石疙瘩”却慢慢变软了。很庆幸她不是一个拱火的人,否则,他们真有可能暴力相对。
复述一个和“成都变道女司机被暴打”毫不相干的事,只是想说,日常生活中,那些“非当事人”有时候是不是也应当扮演一下当事人情绪爆发缓冲带的角色?具体在“变道司机被暴打”事件中,暴力真的可以让违规变道的司机“长记性”?如果她以此为鉴“长了记性”,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会不会同样以暴力去“治理”比她更弱小的司机?我们不能纵容恶,但在私域中,类似男司机这种“治恶”的暴力真的是正义么?
日常生活中我们遭遇的事情大致都可以分出是非对错,在是非对错的原则下,总有一些细节需要忍让和妥协。如果将之视为基于生活经验层面的“技术性避让”,而非内心是非价值准则的衡量,你或许不会再把这部分忍让与尊严相联系。我们总在说社会戾气太重,那么,在公共场合看到家人或朋友情绪爆发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最大可能做一个为他们熄火的人?
说多了都有些“生活鸡汤”的味道了。我不知道这种生活经验是否能套用于“变道女司机被暴打”事件中,除了争论当事人,至少当事男司机妻子“拱火”的行为,我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