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韩天衡的“三论”,不免联想起陆康的“三越”——一位艺术家的跨越、穿越和超越,似乎对于上海这个“文化大码头”的营建和拓展,尤其是对于海派文化人才的荟集和养成,还真能带来一点启示呢!
一曰“东西跨越”。陆康是个“老上海人”,却没有“上海户口”,他是个“海派”,更是个“海归”。35年前,在沪上书法金石界已声名鹊起的陆康,作为上海人去了澳门定居,然后又作为一个中国人,受澳门政府委派17载访问欧洲,足迹到过16个国家。陆康可不是去旅游呵!他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使者”,当时葡萄牙总统苏亚雷斯御用的印章,就是陆康奏刀,比利时王后宝拉也曾为陆康的挥毫泼墨惊叹不已……
近十多年,陆康又回到了上海。20年的东西方跨越,使他得以“外面”的眼光和异域的视角,“复合”地观察故土。回归之后的陆康,写下了两本散文集,叫做《感觉上海》和《上海心情》,写的是上海的创意产业和当代上海“创客”们的“头脑风暴”。他说今日的上海文化,既不是无根之木,也不是向上世纪30年代租界沦陷区文化的简单归复,这是一个面向世界开放,同时又传承历史走向未来的新创造,千万不要误读、误解了跨越昨今的上海呵!这两本“上海书”的两百来篇美文,又都在“外面”的报纸上刊登过,让众多的华洋人洞见了上海的“跨越”。
二曰“新旧穿越”。陆康有着深厚的国学底蕴,家学来自他的祖父民国小说名家陆澹安。陆家的客厅,曾往来过丰子恺、沈尹默、俞振飞、刘海粟、关良、谢之光、唐云、钱瘦铁、朱大可、严独鹤、聂绀弩、施蛰存等海上文化名人,陆康自幼耳濡目染,少时又师从元朱文篆刻大家陈巨来。他常说如果只会写字刻图章,再好也不过工匠操刀手,艺术源远,方能流长,文化根深,才能传创呵!近十年来,陆康潜心做的一件“大功课”就是编纂祖父的手稿,《陆澹安文存》已在上海出版七种,计有350万字,还有七种300万字正在整理中呢!陆康说,这不是为了一个逝者,而是为了抢救文化,因为未曾面世的这些遗墨,记录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坛,它是海派文化由远处走来的一段曲折路径呵!
三曰“自我超越”。陆康从不满足定势,不断超越自己。他的印风,由秦汉玺印溯源,综汇明清流派,终以富于象形装饰的金文,通过夸张变形,创设出古朴悠远又富有现代感的意境。他的书法呢?即便是甲骨文,“形式也要破除陈规,创新架构”,引进西方结构主义的风格,赋以现代主义视角,所以陆康称为“实验主义书法”而人多称“两极文化”。
还是回到文首说的“启示”来——这篇“已晚谭”当然并非写一个名家,而是要引出一点思考——韩正同志不是说,创新是管不出来的吗?上海并没有“管”陆康,更没有“养”陆康,他连个“上海户口”也没有呢!但是正如陆康所言,上海给了我一片文化沃土一个宽松舞台,又开着一扇永不关上的门,任凭艺术家纵横自如地跨越、继往开来地穿越和扬弃涅槃地超越,这才能云集天下人才,才能让他们自由成长甚至“野蛮生长”从而万物生长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