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文坛,梅尧臣与苏舜钦齐名,合称“苏梅”,梅尧臣诗文俱佳,学问也好,但在考场屡次受抑,仕途郁郁不得志。
梅尧臣,字圣俞,安徽宣城人。他生于农家,家贫而酷爱读书。少年时文名已盛,考试却名落孙山,后随叔叔到河南当主薄(今天之文书),担任过几个县的县令与知县,都是小官,与他当时的诗名之盛极不相符。
梅尧臣在当地方官时,体察民情,微服私访农家,写出了不少反映农家生活的诗篇,如《田家语》:“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又如《陶者》揭示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现象:“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他还写了不少咏景状物的诗,其诗风平易而深刻,笔法凝练而又自由,在新巧中显示老辣,描写山水之美,也别具一格,当时“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即梅尧臣)”,经梅尧臣辅导的学生都高中进士,但他自己却“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这让胸怀大志的梅尧臣十分尴尬与痛苦。
梅尧臣当时交往的朋友很多,不少还是当时名臣,如韩琦、范仲淹、尹诛、富弼、欧阳修都是唱酬和诗的朋友,范仲淹与梅尧臣的妻兄还是同科进士,私交甚笃,范仲淹在《鄱阳酬泉州曹使君见寄》一诗中也把梅尧臣引为知己,并说两人政见与意趣十分相同。因此梅尧臣一直把范仲淹视为能援手帮他改变困境的支柱。范仲淹在康定元年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他有职有权可以举荐人才,范当时就推荐欧阳修掌书记,但欧阳修婉言谢绝了,欧阳修了解梅尧臣急于报效国家,博取功名的渴望,就向范仲淹举荐了梅尧臣,但范仲淹却毫无表示。为此,梅尧臣写下《桓妒妻》一诗影射指责范仲淹。康定二年,梅尧臣赴湖州任盐税任,欧阳修设宴为其饯行,自恃才高的梅尧臣在席间喝得大醉,为自己养家糊口而不得不去做一个为清流鄙薄的盐税官而无奈自嘲,同时也发泄了对范仲淹的强烈不满。后来他又当过签书忠武军、镇安军节度判官、监永丰仓等地方小官,一直郁郁不得志。在此期间,他对范仲淹的积怨加剧,认为范仲淹当时被贬,自己曾大力声援,而范显达后却未援手于自己。他情绪化地攻击范仲淹,但范仲淹却未回击。
至皇祐三年,在欧阳修等文臣一再大力举荐下,宋仁宗召见了“穷极而后工”的梅尧臣,赐进士出身,随后将梅尧臣升为国子监直讲。这是梅尧臣扬眉于京城的真正亮相,当时他已超过了50岁。
欧阳修任主考官,梅尧臣协助阅卷,他在众多试卷中发现了一个人才,把这个考生的试卷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修也认为此考生才气横溢,但他疑此考卷为自己门生曾巩所作,故录为第二名,但揭榜后才知考生是四川眉山人苏轼。可见,苏东坡才情的发现,梅尧臣亦有一份功劳。
梅尧臣后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在欧阳修主持撰写的《新唐书》工作中任修撰人员,可惜书成之后,还未送呈宋仁宗阅,梅尧臣就去世了,终年仅58岁。在欧阳修的举荐下,宋仁宗将梅尧臣一个儿子起用为官。
“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官职。晚年与修《唐书》,书未成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叹惜”,此为欧阳修对梅尧臣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