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2015年06月0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别把全面禁烟想得太简单
汤嘉琛
  汤嘉琛

  印象中每当政府出台与控烟有关的政策时,都会被一些媒体形容为“史上最严禁烟令”,仿佛已然找到了解决控烟问题的灵丹妙药。此前天津、深圳、长春等地出台“禁烟令”时如此,《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6月1日正式实施时也是如此——该《条例》规定带顶、带盖的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将全面禁止吸烟。

  增加“烟民”在公共场所吸烟的法律成本,理论上有助于推进公共场所控烟工作。然而,在舆论纷纷为北京版“史上最严禁烟令”点赞之时,我却想给那些盲目乐观的人泼一盆“冷水”——无论是禁烟、控烟还是戒烟都是技术活,要想让控烟法规长出“钢牙”,就不能把全面禁烟想得太简单。

  在不吸烟的人看来,响应“禁烟令”号召很简单。但他们或许不知道: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日发布的报告,中国“烟民”的数量已超过3亿;从2003年中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到2014年,中国卷烟生产总量增长了39%,这些香烟首尾相连可绕地球5.2万圈。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抽烟已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刚性需求。可以预见的是,即使有关部门制定了非常严厉的罚则,很多“烟民”依然会千方百计地违规吸烟。因此,要让“烟民”告别吞云吐雾的生活,不能指望某个法律法规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要转变当前的控烟思维和控烟方式,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另外,还要对现有的控烟教育模式有所反思。过去,很多人只知道那句“吸烟有害健康”,以及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引发肺部疾病。这种空洞的说教很难入脑入心,更会使很多人觉得其他人是否吸烟与自己无关。一项调查显示,63.8%的人遇到别人违规吸烟会选择离开或忍耐。

  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中国控烟教育的模式应有所调整。比如,不再给香烟设计漂亮、奢侈的包装,而是像国外一样把展现吸烟危害的重口味图片印在包装盒上;再比如,既从个人健康、金钱损失的角度警告“烟民”,又鼓励吸烟者从他人权利的角度换位思考。通过教育改变公众对吸烟的看法,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推进公共场所全面控烟,需要更好地发挥行政的力量,更要借助于专业的力量。比如,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烟草依赖”认定为一种慢性疾病,有研究表明仅有3%左右的人能在戒烟后维持一年不吸烟。这些数据都说明,“烟瘾”其实是一种病,需要用专业的医疗手段提供救援,也需要医保制度在报销方面积极跟进。

  过去这些年的实践表明,更严格的控烟立法,确实能让控烟形势有所好转,但我们不能指望仅靠立法和罚款就能彻底解决问题。正视控烟的复杂性和困难,加强对控烟工作的监管,让控烟法规更好地发挥作用,才能离全面禁烟目标更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时政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焦点/民生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忻口战役
   第A09版:忻口战役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资讯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别把全面禁烟想得太简单
互联网与一铲子
公共安全呼唤社会共治
把控细节
观墅想钱
“丰俭由己”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别把全面禁烟想得太简单 2015-06-01 2 2015年06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