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奢侈淫靡之风有所遏制,一些餐馆饭店的经营服务也随之有所改变。诸如取消“最低消费”的规定啊,高档菜肴的收缩与中低档菜肴的开发啊,物美价廉“和菜”的配置啊,等等。有些饭店还相应地作了宣传,在北京曾看见过“合理点菜,避免浪费”的招贴,上海则出现了“丰俭由己”的口号,这些都是好事。
不单是饮食,生活的方方面面,“丰俭”都应当重视。“丰”,丰富,充裕,不受限制,谁不喜欢呢?而“俭”,俭省,朴素,不能随意,多少总不那么痛快。把丰俭和忧乐放在一起观察和思考,情况就更复杂了。一掷千金的大场面,并不一定能给人带来欢乐,负债的负债,心疼的心疼,就是“得其所”者,想到日后的还礼,也不免一阵阴影掠过。难怪有些小“白领”感叹,工资卡敌不过邀请帖,几个钟头的“风光”,换来半个月的尴尬,何苦来呢?“礼尚往来”,没法子呀。而说到俭,也未必没有乐趣。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春节,有次我邂逅单位里的一位勤杂工,提着一小捆甘蔗,“挈妇将雏”地探亲访友,一家子喜气洋洋;一次在当时老北站排队乘火车,前面两个外地打工者在为几角钱推让,一个说“怎么能用你的钱”,一个说“路上买水喝”,真诚的态度,令我颇为感动。区区几角钱,却能体现人们的情义。
由此看来,“丰俭由己”的提法还真是不错。“己”者,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的真实需求,自己的精神状态,总而言之一句话,实事求是。不攀比,不媚俗,不做作,不自惭,有多少钱办多大事,有什么需求解决什么问题,适可而止,留有余地,永不会闹“饥荒”。这样过日子,不也挺好吗?
可事实证明,如此“由己”不易办到。一是社会上已形成一股“攀比”风,一切向“前”、向“上”看齐,炫富、追富、比富,舆论的倾向一时较难扭转;二是节俭的环境大为缩小,有些小区连大饼油条和家常菜肴都难买到,因为商店租金太贵,不卖高档商品,连本钱都捞不回来,从而对低消费者就难免有些厌烦和轻视。
但一味攀高不啻于饮鸩止渴,老百姓买不起干脆不进门,你又如何?不少小区周边就剩下了按摩所、美容院,只卖些金银饰品和珍稀补品,同老百姓的距离越来越大,如此的经营会有前途吗?正常吗?
墨子说过:“节俭则昌,淫佚则亡”。于国于家,都是一个道理。倘丰俭当真不能“由己”,那就不只是一个风气问题,而反映出贫富两极分化的现状已经相当严重了。荀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纠正风气,让人民“丰俭由己”,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一个国家必须有忧患意识,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奔向小康。
要为“丰俭由己”造舆论,要把铺张浪费搞得无地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