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什么时候会走到机动车道上?一种情况是行人自身无视了交通规则,还有一种情况,是人行道上“无路可走”,行人只能去跟机动车“抢道”了。
前几天经过一条著名商业街,就目睹了后面一种情况。沿街一幢建筑似乎在重新装修,外立面包得严严实实,连人行道也“包裹”了进去,于是那几十米路,行人只有去走机动车道。因为是商业街,行人“人多势众”,机动车也只能无奈地让出那一根车道。虽然路上车速不快,但人群与汽车毫无间隔,总觉得有些混乱,也不大安全。
十多年前去了一次德国汉堡,留意到一个细节。某条路上,人行道在整修,行人看似无踏足之地,实则不然:旁边的机动车道上,有人用护栏隔出了一条窄窄的通道,供行人通行。那时就觉得十分贴心。
那样周到的细节,在我们的城市就没有了吗?倒也不必妄自菲薄。一些大型市政工程,需将道路“开膛破肚”,原本的道路格局全被打乱,这时,往往会重新划分车道,也不会忘记给行人和非机动车隔出通行的空间。不然,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混行,连块头最大的机动车也要战战兢兢。
然而,如果占用人行道的只是“小修小补”之类的工程,行人往往只能自寻“出路”。以我的孤陋寡闻,只见到一次例外。那条窄窄的通道的尽头,树着一个“大人牵小孩”的标识牌,想来,能有这条临时人行道,还是沾了附近那家幼儿园的光。
一条临时人行道,或是一条临时非机动车道,都是偌大城市中不起眼的细节,却关系到人们出行的安全和便利,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要把控住那些不起眼的细节,还是要立足于以人为本,以此为出发点,完善整个流程。比如,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被占用前,占用单位和道路管理部门就应及时沟通,明确责任,辟出通道。
我们总是希望城市安全有序,在规划设计之中,也遵循着这样的原则,但当一些临时的“修补”打乱了原本的设计时,还能不能做到期望中的安全有序,也是对城市管理实实在在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