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良好的环境一样,安全也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之一。现实中,“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立治有体,施治有序”的规章制度,已经相当完备。不过,在面对公共安全问题时,还是往往会手忙脚乱。应该说,公共安全的主战场还是在基层一线。即便是有着“无限责任”的“全能国家”“万能政府”,像八爪鱼一样防守住四面八方,也难免会百密一疏。
无处不在的公共安全,呼唤着安全管理的转型。政府“包打天下”的保姆式安全监管理念,很容易陷入大包大揽的误区和条块分割的盲区。把更多人动员起来,让安全管理建立在全民共建共享的基础之上,才能让政府监管与立法司法、企业自律、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等良性互补、合理互动,形成覆盖面更广的新型安全管理。
只要不被蒙上眼睛,群众的十双眼睛总是比政府的一双眼睛更管用。“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这本身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公共安全管理上的体现。惟有以现代治理方式,凝聚起更多人的力量,形成“社会共治”,才能编织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维护好安全这一底线权利。
(张铁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