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前不久举行的上海市残疾人自强助残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上,71岁的人民教师黄吉人的发言感动了许多人。
一封信圆她上学梦
黄吉人出生在父母因为抗日战争而内迁到四川的路上。因为医疗条件恶劣,她一岁半时发烧导致小儿麻痹症,进而双腿残疾。为此,父母将她改名为吉人,希望她吉人天相,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抗战胜利后,他们一家来到上海。因为残疾,她最初只能拿着一个小凳子作支撑,在家里挪来挪去,一直到12岁才能拄着双拐走出家门。父母早已教会她认字读书,残疾却使她无法走进学校。为此,她不知道哭了多少次,后来鼓起勇气,提笔给“北京党中央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当时,她的渴盼打动了很多人,很快,她就破例插班进入小学五年级读书。入学后,她在班级朗读的第一篇作文《我终于上学了》让自己和同学们都感动得泪流满面。
1963年,高中毕业的她希望像父母那样成为人民教师,前三个志愿全部填报华东师范大学,然而,“双下肢残疾人不能参加高考”的规定却再次让她失声痛哭。幸而,母校市八女中让她担任代课教师,后来,她又成为市南中学的正式教师,一直执教到退休。
办家教创助残团队
因为工作出色而获得多种荣誉的黄吉人,成为残疾人中的一颗明星,并获邀参加残疾人工作。1998年,她开始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秘书长和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
在一次座谈中听到残疾人无力请家教的焦虑,黄吉人萌发开展义务家教的念头。经过一对残疾人母子穿针引线,上海外国语大学97级国际经贸学院的学生成为第一批老师,由上海市肢残人协会、黄浦区残联和市南中学共同举办的新概念英语学习班成为全市第一个义务为残疾人子女服务的辅导班,并成为后来在全市残疾人中赫赫有名的“智力助残”品牌服务项目的源头。
从1999年起,黄吉人走上了几十年如一日义务帮助残疾人子女的道路。在她的精神感召下,许多爱心人士、企业以及志愿者加入进来。到今天,她的团队已同时举办7个辅导班,今年暑假还将新增1个,另为100户家庭提供上门家教,受益学生总计近5000人。
看到“智力助残”搞得如此红火,有人建议黄吉人开个家教公司,她一口回绝。前些年搬家至今,黄吉人从不透露家庭住址,为的就是避免受助者上门感谢。
什么都不图,是黄吉人太有钱吗?黄吉人告诉记者,搞“智力助残”最大的困难正是缺钱。16年来,黄吉人只掉过一次眼泪,为的就是筹措支付给大学生志愿者每人次20元的交通和误餐补贴。这几年,大学越搬越远,物价也高了,黄吉人心疼这些志愿者,便四处奔走,希望再给他们每人次增加20元饭贴。
受助者接力帮他人
在报告会上,黄吉人再一次赢得满堂掌声的是她引述残疾人老张的话:“今年,女儿大学毕业,我写了份退出‘低保’的申请,我们家戴了14年的‘低保’帽子终于被扔进了太平洋了!儿子今年上大二,等儿子有了工作,我们家就直奔小康了!”
老张的儿女都得益于黄吉人的“智力助残”,还获得了奖学金和黄吉人帮助联系的爱心资助。女儿工作后,他们家一人有了一张床,儿子读书也有了写字台、电脑和台灯,因此,老张格外感激黄吉人当年千方百计找到他,邀请他的孩子来补课。
像老张家这样因“智力助残”而改变的残疾人家庭还有很多。
受助四年多的小夏大学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家庭经济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更让她感受深刻的,是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她说:“志愿者传递给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ABC,更重要的是教会我怎样奉献和感恩。”在大学里,她组建起一支6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投入“智力助残”;工作后,她继续去地铁站做志愿者。她说:“志愿者精神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成为一种习惯。”
黄吉人曾主动联系过一个残疾人的儿子小张,他妈妈却在电话中骂黄吉人是骗子,因为她觉得,“天上不会掉馅饼!”黄吉人不生气,而是托熟人向他们介绍“智力助残”的情况。了解清楚后,小张母亲十分内疚,在儿子考取大学后,她专门找来,紧握黄吉人的双手说:“让我儿子也当志愿者吧,他应该回报社会!”
黄吉人说:“作为一名教师、德育工作者,我更看重志愿者与受助者精神世界的变化,这不仅是受助一时,更是受益终生。”
曾经只能跟着同学蹭课的小谢光明正大地走进“智力助残”课堂后,一扫自卑失落,学习成绩提高很快,考上大学后,成为志愿者大队的宣传部长;一度在高三产生厌世情绪的小孙经过学习辅导和黄吉人的心理疏导,顺利考入天津的大学,过生日那天,她主动参加义务献血,她说:“我也要为别人做点事”;从初中开始接受辅导的小黄工作后,不仅将自己的美术作品捐出来参加义拍,还发动母亲成为“智力助残”团队的志愿者,他说:“是志愿者老师让我懂得,该做什么样的人才能获得尊重,让我决心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残疾人子女”……
明年3月,黄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要满50周年了,回望人生路,她十分欣慰:“我愿始终追求生命的价值。我将继续做一个坐轮椅带孩子们‘飞’的人!”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