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无疑是举世闻名的海上胜地。天下名胜何其多,唯金门成名的原因却独一无二:缘于1958年8月23日开始的一场旷日持久的“炮击”,俗称“炮轰金门”,台湾则叫“金门炮战”。当时是轰动世界的事件,遂使这座“固若金汤的海上之门”,一夜之间成名。成为名岛的金门,一方面“开启了两岸60年隔海分治的历史格局……在全球冷战的大环境及台海对峙的小环境中,各自进行划时代的大实验。”(马英九语),另一方面,两岸和解又是从金门开始……据称炮轰当天曾落弹5.7万发,再加岛上为防登陆埋了十万枚美式地雷,炮弹引爆地雷,炸声连连,火光冲天,黑夜亮如白昼。随后炮击则时断时续,后来干脆公开宣布“节假日不轰”,再后来演变成像现在的城市汽车限号,“单日轰,双日不轰”,直至由真炮实弹改为宣传弹,炮弹在空中炸开后若天女散花,花花绿绿,连“蛇尾”都不是,更像“凤尾”。
据报载光是这种宣传弹,就累计发送了150多万发。如此哩哩啦啦30多年,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也开始在炮声中大放异彩。先有高人就地取材,对满地精钢制造的炮弹壳有了主意,打制成菜刀——不是刺刀、军刀、样式漂亮的各种宝刀,而是切菜剁肉、人人生活离不开、家家天天都用得着的菜刀!不知是人们对炮弹的重视,还是历史的幽默,“金门菜刀”一经问世,便声名大振,立即成为刀中精品。不仅是因为它锋利耐用、品质优良,更重要的是用炮弹皮子做成,具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堪称当世一绝!最绝的是“炮轰”在名义上尚未结束,由炮弹催生的“金门三宝”却已经诞生,并很快名扬海内外。菜刀之后是“金门高粱酒”,由于人们常年钻坑道,冬天阴冷,夏天潮湿,为了御冷祛湿,用岛上产的高粱酿酒。不想此酒一诞生,便成为酒中上品。第三宝是“一条根”,也是因多年坑道生活,关节炎、风湿病增多,岛上遍生一种根系极为发达的植物,可消炎止疼、治疗风湿,将此物泡制成药液,熬成药膏,做成膏药,定名就是“一条根”。不仅在岛上热销,岛外的人也来抢购,现在这儿疼那儿疼的人太多了,此谓“有备无患”。
1992年11月7日,台湾宣布金门解除戒严,“炮战”正式宣告结束。2001年金门与厦门通航,即所谓“小三通”。其实早在这之前许多年,我就喝过金门高粱酒,见识了金门菜刀的“吹毛断发”、“切肉如泥”。因为商品比炮弹更厉害,不需要仪式和隆重宣告,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供应。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我到厦门参加笔会,其中最吸引人的一项活动是乘船到海上望金门。可见金门名气之隆、魅力之大,远远地望一眼也算看见金门了,不虚此行。金门岛150平方公里,东西狭长,太武山地势雄伟,独冠屿上,远望如仙人偃卧,海上人呼之为“仙山”。实行“三通”后,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一睹金门“仙容”,购买“金门三宝”,参观坑道及观赏《炮操》表演(由几位演员装扮成士兵模仿打炮)……看来还是生活更有力量,比政治强大,以宽容和幽默化解历史的吊诡。这才叫“化干戈为玉帛”。当年的神秘战场,如今真的成了和平胜地。据金门的导游讲,单是大陆游客,每年就有百万之众。
2015年春天,我曾亲眼目睹了这种阵势,一辆辆的大巴开到商店前,游客像潮水一样涌进去,再出来时都是大包小包,全像90年代的“倒爷”、“倒奶”。当年“炮轰”丢下的炮弹皮,早就被大陆游客又都买回去了。我们路过高粱酒厂时,导游称这是他们的“金鸡母”,其意是为金门人下“金蛋”的母鸡。原是炮弹横飞的金门,如今竟成为台湾出名的富庶之地,高粱酒功不可没。我只是有些不解,就算金门遍地高粱,也支撑不了“金门高粱酒”这么大的产量?导游说如今酿酒的大部分高粱都来自东北。我早该想到,现在做菜刀的精钢也应该不是炮弹皮了,这原是“三通”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