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怎么报?这可能是个小问题,但是个有趣的问题。
一位朋友听天气预报:“最近两天,这股强弩之末的冷空气……”朋友是高级知识分子,可是让“强弩之末”给吓住了,有感而发“微”:“这股强弩之末的冷空气”,有多少人能听懂?天气预报应用广播语言,不必卖弄书面语言!
天气预报,寥寥数语,传播者语态的选择,应该有“用户思维”,应该更多站在接受者的角度。
天气预报要说大白话,其他节目呢?那天看节目,主持人在一档新闻评论节目的片尾,义正词严地点评:树这样的平民英雄,推这样的凡人善举,就是为了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引导大家见贤思齐、争先创优。不标注字幕,这样的大“官话”,几人爱听?
再比如,一谈到创业话题,电视解说里常常就会出现“筚路蓝缕”一词。这成语几人会写?几人能懂?节目的编辑和主持人,为什么不能顺手或者顺嘴将相关的文字报道“翻译”成大白话,转换成各年龄段受众都可以听得懂的话呢?
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上,可以使用一些谐音化、缩略式、杂交式等网络用语;而在公共平台上,尤其是传统媒体上,积聚着大量中老年受众。我们只要发出声音,就要记住话筒前、镜头前都有谁?自己在跟谁说话?
崔永元曾不客气地抨击过,“请看VCR”,什么叫VCR?不就是个短片?“现在请看我们第二注入点传来的消息”,什么叫“第二注入点”?你说这个干嘛呢?这是专业术语,不要跟观众玩捉迷藏。
在媒体圈集体有意识地热议“互联网+”的时候,我想不识时务地插一句,不要急,先立足传统媒体的平台,好好了解一下受众,选择你合适的语态。最简单的受众意识,翻译一下就是“用户思维”,其实,也是一种“互联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