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6月1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一年一遇?
潘高峰
  潘高峰

  昨天,上海变海上。老天开启“倒水模式”,马路开启“看海模式”,网友开启“重度吐槽模式”。

  大雨的街头,无数人在风雨中奋战,作为城市的“守望者”,他们很辛苦很给力。网友们在欢乐吐槽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为他们点赞。但在正能量之外,总觉得还有些话要在雨后说说。

  昨天早上看电视,上海交警总队的温和警官在播报早高峰路况时,放出了一张照片,那是绥德路真江北路下立交,一辆环卫车淹没在积水里。温和说,大家肯定会记得这个画面,去年的这个时候,也是因为一场雨,也是一辆环卫车在这里抛在了水里。“今天这个水位比去年要稍稍好一些。”

  有媒体报道,上海大部分地区排水能力为一年一遇,即应对每小时36毫米的雨量,但这次,上海大部分地区的降雨强度超过一年一遇的标准,导致部分地区出现积水。

  去年积水的地方,今年同样积水,果然是一年一遇。有些著名的积水点,甚至做到了一雨一遇,只要下大雨,就会有瀑布,比如祁连山路真南路附近的沪宁线地道。一位同行说,今年提前半个月策划报道,专门采访了防汛部门,说了各种改造,原本想做报道点赞,还好没来得及,不然就打脸了。

  相似的还有交通,大雨大堵车,堵车“吊尾巴”。网上一搜,去年、前年的报道几乎都一样,改改日期,用在今年好像也差不多。

  昨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及干旱日,上海却泡在水里,说明很多事情上,意外总是难免的。这次水漫申城,降雨量赶上了麦莎,人力有时而穷,做不好,或者不那么尽如人意,都可以理解。但总要有些进步,一次比一次好,在不好的事情里面吸取经验教训,这才是合理的。如果唯一进步的是网友吐槽的功力,那才可悲。

  有没有积水,考验的是一个城市基础建设的水平。城市的竞争力比的不光是顶尖的东西,还有短板。我们要做的,除了攀登峰巅,还要把短板延长。

  认真分析研究问题、找到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工作。哪里跌倒哪里爬起,经历了风雨,总想要看到彩虹。爱上海,希望她天天进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专版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大购网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好吃周刊
   第B06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08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09版:好吃周刊/美食地图
   第B10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1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12版:热点/新民健康
   第B13版:新民楼市
   第B1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5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6版:广告
环保制度因有效执行而有公信力
一年一遇?
央企反腐要铲除“个人化”
我的学校去哪儿了
拖车
“慢城”,你准备好了吗?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一年一遇? 2015-06-18 2 2015年06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