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6月1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我的学校去哪儿了
徐轶汝
  徐轶汝

  最近路过我曾经就读的初中,赫然发现学校竟然改名了,成了“某某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听起来十分“高大上”。从改名来判断,这次是引入了某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毕竟,“响亮”的校名,应该要有同样“响亮”的教学质量来匹配。当年,母校虽然不在重点中学之列,但教学质量在本区还是排得上号的,我也常常以此为荣。如今看着熟悉的校园、陌生的校名,那种亲切感和自豪感荡然无存。

  其实,近年来,学校改名早已成了家常便饭,有网友就遭遇了小学、中学、大学都改了名的窘境。据媒体报道,北京今年1月到4月初,有30多所中小学更名或“一校挂两牌”。面对这一波“更名潮”,业内人士委婉提醒,一所大学要参与好几所中学的办学,照顾得过来么?对口的数量是否应有个限度?相比之下,网友就没那么客气了,直言这是“浮躁”“形式主义”,与其纠结于校名,不如在教学上多花功夫。更有人认为,这是在“拉大旗作虎皮”,目的是为了吸引好的生源,甚至收取更高的费用。

  难怪网友“腹黑”。学校更名之风近年来的确愈演愈烈,这一现象在高校更为突出。媒体统计,近6年来共有近500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

  高校更名通常有三种模式,一是从“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这被称为高校更名“三部曲”;二是用“科技”“理工”“财经”等时髦词汇取代“农业”“纺织”“工业”等传统字眼;三是从“地方”到“中央”,从某市、某省改为中国××大学。

  大学改名的原因也有多种,包括体制变革、大学合并和发展需要等。但谁都无法否认,更名将会使学校在师资招聘、学科专业设置和学术研究方面获得更大的空间,绝对不只是“换块牌子”那么简单。与如此诱人的“红利”相比,放弃校名这一“无形资产”,在学校管理者看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专版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大购网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好吃周刊
   第B06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08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09版:好吃周刊/美食地图
   第B10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1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12版:热点/新民健康
   第B13版:新民楼市
   第B1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5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6版:广告
环保制度因有效执行而有公信力
一年一遇?
央企反腐要铲除“个人化”
我的学校去哪儿了
拖车
“慢城”,你准备好了吗?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我的学校去哪儿了 2015-06-18 2 2015年06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