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路过我曾经就读的初中,赫然发现学校竟然改名了,成了“某某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听起来十分“高大上”。从改名来判断,这次是引入了某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毕竟,“响亮”的校名,应该要有同样“响亮”的教学质量来匹配。当年,母校虽然不在重点中学之列,但教学质量在本区还是排得上号的,我也常常以此为荣。如今看着熟悉的校园、陌生的校名,那种亲切感和自豪感荡然无存。
其实,近年来,学校改名早已成了家常便饭,有网友就遭遇了小学、中学、大学都改了名的窘境。据媒体报道,北京今年1月到4月初,有30多所中小学更名或“一校挂两牌”。面对这一波“更名潮”,业内人士委婉提醒,一所大学要参与好几所中学的办学,照顾得过来么?对口的数量是否应有个限度?相比之下,网友就没那么客气了,直言这是“浮躁”“形式主义”,与其纠结于校名,不如在教学上多花功夫。更有人认为,这是在“拉大旗作虎皮”,目的是为了吸引好的生源,甚至收取更高的费用。
难怪网友“腹黑”。学校更名之风近年来的确愈演愈烈,这一现象在高校更为突出。媒体统计,近6年来共有近500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
高校更名通常有三种模式,一是从“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这被称为高校更名“三部曲”;二是用“科技”“理工”“财经”等时髦词汇取代“农业”“纺织”“工业”等传统字眼;三是从“地方”到“中央”,从某市、某省改为中国××大学。
大学改名的原因也有多种,包括体制变革、大学合并和发展需要等。但谁都无法否认,更名将会使学校在师资招聘、学科专业设置和学术研究方面获得更大的空间,绝对不只是“换块牌子”那么简单。与如此诱人的“红利”相比,放弃校名这一“无形资产”,在学校管理者看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