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虎妈猫爸》播完,我接到一个电视台编导的电话,邀请我参加一个节目,扮演猫爸来讨论教育问题。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追逐社会热点是本能,但我觉得泛泛而谈,不如不谈,所以没去。
《虎妈猫爸》体现了中国教育中的一种分裂状况:“虎妈”的严格教育态度和“猫爸”的个性化教育态度,代表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现实”是人人都面对着应试教育的现状而打破脑袋应对,“理想”是让孩子健康幸福快乐地长大。
这种分裂状况,在中国家庭中越来越严重,通常是现实压倒理想。其中有现实与理想撕裂的问题,有家庭与社会脱节的问题,还有中国教育固有的一些问题。
“虎妈”是一个几年前出现的流行词,指毕业于哈佛大学、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的蔡美儿。她是中菲混血儿,成长于美国,据说受到严格管教乃至呵斥、打骂的中式教育,成绩优秀,学有所成。有孩子后,蔡美儿用中式教育管教女儿,并写了一本《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推销自己的教育成功学理念。凭借“哈佛大学”等高大上概念,该书出版后引发东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论,“虎妈”这个词也逐渐流传开来。
中国妈妈可能并不都认同“虎妈”的教育方式,但她的“教育成功学”戳中了很多家长的软肋。如果你渴望孩子克隆“虎妈”孩子的那种成功,那么你可能会选择像她那样严格。而如果你对“成功”有其他理解方式,那么你会有其他教育方式。
哈佛大学在中国已被推上相当高的位置,似乎被录取就可以一步登天。我认识几位哈佛等名校毕业的朋友,他们确实很优秀,有着强烈的自信。但也有很多美国名校毕业生不过中人之资,生活也只是平庸。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上哈佛,不是只有上了哈佛的孩子才成功。世界上还有很多一流大学,还有无数优秀学生。每个人的成长经验和成才途径都不一样,在具体的教育模式和孩子的成才途径等方面,难以简单地克隆某一个家庭的成功经验。
国内教育的问题不少,已经溢出教育界,影响到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教育涉及许多家庭的具体生活现实,无论你多么超脱,都难以忽视教育现实给你带来的具体压力。比如电视连续剧里的赵薇,本来与丈夫生活甜蜜,一家其乐融融。孩子到了五岁,她忽然发现身边的妈妈们早就行动起来了,只有自己沦落在黑森林里。这种突然“警觉”,是很多妈妈的共同体会。最终,很多妈妈都走上了从众的“康庄大道”:买学区房,找门路、入名校,参加补习班,每天都奔忙在上班和带孩子上课的路上。每个人努力想挤上去,害怕被那列轰隆隆行驶的火车扔在无人的草原小站上。
但草原上的现实是,这列车开走了,下一列车还会开过来。
中国的教育现状,让每一个人都很难超脱。很多父母虽然也想快乐教育,但内心里会忧伤地呼喊:“臣妾做不到啊。”一些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到海外求学,或者全家移居海外,其实也是一种“用脚投票”。这就需要我们痛下决心、切行改革,为尊重个性的教育提供土壤和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