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我为何不在朋友圈里给小孩投票》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刷屏了。作者拒绝了同学的请求,没有为同学家的小孩投票,而且还建议大家都不要参加这种活动。他认为利用孩子来拉票搞活动的都是属于利用人性的缺点,这样的公司品格不高。
企业以孩子为噱头营销产品早已见怪不怪。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孩子能像今天这样对社会和经济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美国作家安妮·萨瑟兰在《儿童经济》一书中指出,孩子主导家庭消费,早已成为后劲十足的“新经济”。所以,很多企业即便不生产儿童产品,也会想方设法向儿童靠近,通过举办各类儿童评选活动达到营销产品的目的。
这不是我感兴趣的。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家长对各类儿童评选活动趋之若鹜。无论是媒体还是其他社会机构,各种各样的儿童评选活动层出不穷、从不断档。以“需求决定市场”而论,如果没有家长们的捧场,就不会有这类活动的市场。
各种大大小小评选,之所以被各类商家利用,一定程度上是抓住了家长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中国式激励教育最常用的方式是对比,不是自己和自己比,而是要把别人比下去。这种评比心理也从来不只属于成人世界,我们的教育体系下,孩子所接受的激励教育,大多是以评名次来体现的。虽然如今素质教育理念流行,学校给学生排名次的传统做法已经淡化,但评比心理在整个社会并没有式微,反而更强。只是原本学校评选的“权力”,更多被媒体、儿童机构以及各种商业赛事接管。这也算是教育社会化的一种体现吧。
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为舞台中心的佼佼者,很少有家长有足够的定力敢让孩子去做一个路边为别人鼓掌的人。我也不例外。有一次幼儿园进行“一对一”家访,老师说完了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后,问我对幼儿园有什么要求。孩子还小,我知道呵护他的自尊对他的成长有多重要,但我内心确实很排斥那种“处处想争第一”的做法,我很委婉地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纠结。但是,等到幼儿园六一儿童节汇演那天,坐在舞台下的我还是使劲盯着舞台上的一群孩子,希望自己家的娃能成为其中最“醒目”的一员。
聊以自慰的是,我从来没有让孩子参加过任何评选类的赛事。不能说所有的评选类赛事都对孩子无益,但我还是希望他能成长为“不需要靠别人证明自己”的那种人。朋友圈里经常会看到为孩子拉票的信息,我基本都是一瞥而过。为孩子拉票,希望孩子能取得好名次增强自信心,这是事实。但隐隐约约,我也能感受到“为孩子好”的借口下,其实我们也在满足着自己的私欲。
曾有一种说法,当下社会已经有了“拼爹不成拼孩子”的倾向。没错,我们配合着各种各样的力量把孩子推到舞台之上,我们在希望孩子获得认同的同时,更希望通过孩子的表现来证明自己。拉投票只不过将这种渴望认同的心理具象化罢了,票数越多,家长的心理满足感越强,这甚至比孩子最终能在评选中取得好的名次,更能令家长收获成就感。热播剧《虎妈猫爸》里,小区里的奶奶们坐在一起就是拼孙子孙女的表现,拼他们的成绩,拼他们上课外班的多寡,这和为孩子拉投票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也许,所有的“拼”都是一种无奈,但我还是告诫自己尽量不要成为“拼孩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