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犯罪?
视频拍摄地点是学校附近的一个居民区。一名女生被五六名女生轮番推搡,多次倒地,还被扇耳光、踢打、拖拽头发。在此过程中,旁边有几名女生拿着手机拍摄,无人上前阻止。据推测,正是其中的当事人将视频发上网。
经查,事情起因是一名男生疑似与二年级一名女同学“劈腿”,同在该校的女友便叫来与几个要好的女同学,一起教训“小三”。经检查,被打女生身体并无大碍,打人的几名女生未做刑事立案处理,校方分别给予留校查看、严重警告、记过等处分。校方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学生青春期教育。
几年前,一段在上海西南工程学校女厕所内拍摄的女生殴打女同学视频曾引发广泛关注,近日,网上又曝出这段视频,这其中是否存在联系乃至模仿,值得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等关注。
心理偏差?
据浦东新区检察院未检科统计,近年来,出现在学生中的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有时,在校学生还会纠集社会人员一起教训看不顺眼的同学,其手段虽然不及一些成年人案件恶劣,但也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乃至心理健康出现偏差,无视校规和法律。
例如,曾有一名14岁女生仅仅因为看不惯一名女生性格保守,就以打牌为名,把她约到宾馆内,纠集多名男女辱骂、扇耳光、推搡、剥掉上衣、捏揉胸部等。案发后,主谋的14岁女生因不满判处侮辱妇女罪的16岁起刑点,未予刑事处罚,另一名17岁的从犯则因犯侮辱妇女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缓刑6个月。
据检察官调查,主犯和从犯这两名女生都出生在父母不和睦或疏于管教的家庭,因为家庭关爱的缺失,两人被过早推向社会,接触表现不良的同龄群体后,自己的成长也被扭曲了。为此,检察官呼吁,父母、学校应更多关爱这些家庭环境比较特殊的孩子,并加强法制和校规教育,更严格地约束和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社工和青少年保护机构也应积极介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疏导和权益保护中,避免更多孩子把恶作剧当成儿戏,滑向犯罪深渊。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