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载: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命,辞命,政命,即公文;从全文可知是指外交公文。裨谌,郑国大夫。世叔,郑国大夫游吉,在子产死后继任国相。讨论,审核、研究并提出意见,与今之多人讨论不同。行人,外交官。子羽,郑国大夫公孙挥。东里,地名,在河南郑州。子产,姓公孙名侨,郑穆公之孙,郑国有名的贤相,执政二十二年。用现代汉语复述此章:孔子说:“郑国拟写外交公文,裨谌起草初稿,世叔审核、研究并提出意见,负责外交的大夫子羽加以修改,再由国相子产作最后的润色、加工。”
孔子对弟子们讲这一番话,当然是有意义的。其一,孔子称赞郑国人才济济,尤其是国相子产领导有方。公冶长篇载孔子评价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可作参考。子产当政之时,晋楚两大国争霸,郑国夹在中间不卑不亢,运筹周旋,使国家得到尊重,国土得以保全。其二,孔子告诫从政的弟子,应该学习郑国大夫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其三,为文“草创”“讨论”“修饰”“润色”,推敲琢磨,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第三层意思对后世读者尤其重要。前文解说“辞,达而已矣”(卫灵公篇),表明孔子强调说话、撰文以准确、通顺、简要为上。但通过孔子赞赏郑国大夫“为命”的精心,可以看出他在主张文章、言辞准确、通顺、简要的同时,亦主张文章、言辞的修饰和润色,使之优美,具有艺术性,更耐看、动听。如此,则感染力得以增强,传播效果得以提高。
事实上,孔子有专门的相关论述。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孔子曾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语用来表达思想,文采用来修饰言语。不讲话不撰文,谁能了解他的思想?言语没有文采,流传就不能广泛、久远。
“达”主要是对语言表达的内容提出要求,这是基本要求,亦是核心要求。不达,言中无物,辞不达意,则是空话、废话。“文”主要是对语言呈现的形式提出要求,这是艺术性要求,可说是更难的要求。不文,生硬干瘪,味同嚼蜡,则令人索然,难以卒读。“达”与“文”融合,内容与形式统一,才是妙辞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