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5年07月0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人贩子”乌龙
徐轶汝
  徐轶汝

  微信朋友圈最不缺的就是各种谣言,而近期最常见的一类谣言就是拐卖儿童。

  比如,这辆牌照为晋A××T××的五菱面包车,上午还在福建某学校门口“抢小孩”,下午就瞬间转移到了山东。再比如,有一群神出鬼没的“黑衣人”,二三天内就覆盖了北京、苏州、贵阳、南通等城市,开着面包车专偷小孩。

  戳穿这些谣言其实非常简单,它们采用的都是同一套说辞,只是时间、地点和数字不同罢了。此外,这些谣言都有不少“硬伤”,那个100多人的“犯罪集团”,每人都戴黑口罩,穿黑裤子。着装如此招摇,生怕别人认不出他们是人贩子。

  既然谣言毫无技术含量,为什么它的传播范围如此之广,又经久不衰呢?首先,随着全国打拐力度不断加强,公众意识不断提高,同仇敌忾的气氛下,热心却盲目的转发者不在少数。其次,为了加强可信度,谣言中“110已经证实”“学校刚开了家长会”这类措辞再三出现,击中了家长们的痛处。不少家长便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随手复制粘贴。再者,谣言不止,也从反面说明,家长们对当下公安机关的打拐工作和成效缺乏了解,对已经建立的儿童保护机制仍旧缺乏信心。

  谣言引起恐慌,已经造成了不少乌龙事件。比如,半个月前四川宜宾街头的“人贩子抢夺孩子”事件中,被打伤的“人贩子”原来是孩子的姑妈;济南一老人在街上看到有人所抱孩子的后脑勺与其孙子特别像,误以为孙子被抢而上前询问,结果反被家长当成“人贩子”;还有夫妻两人闹离婚,在机场为抢孩子而报警,被围观群众渲染成了一起“拐卖儿童”案件。

  当然,在网络打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虚假信息。可令人担心的是,铺天盖地的谣言,就像“狼来了”一样,正在一点一滴消耗着公众的热情和正义感。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恰恰是“打拐”的重要一环,只有增加犯罪分子被发现的概率,才能起到预防拐卖发生的作用。因此,除了提醒家长牵住孩子的手,当下更应引导网民理性地参与到儿童失踪的预警中来。第一步,就是对谣言说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民生速递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专版
   第A25版:专版
   第A26版:专版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专版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人物/新民环球
   第B05版:好吃周刊
   第B06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08版:热点/新民健康
   第B09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B10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1版:新民楼市
   第B1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5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6版:广告
用什么捍卫医者的尊严?
“点读机女孩”
“尿不湿”
“人贩子”乌龙
广告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人贩子”乌龙 2015-07-02 2 2015年07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