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医院挂号难怎么办?改善空气质量有哪些措施?体面养老如何落到实处?今年是“十二五”“十三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十三五”期间,什么是市民最期望得到持续改善的民生问题?昨天下午,市人大常委会发布本市“十三五”规划人大代表和市民问卷调查结果。
其中,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领跑”,分别达到54.5%,44.1%,35.7%和35.7%。然而,在大样本问卷调查显示的一系列“数字期待”背后,值得关注的是,申城已经或即将为民生持续改善付诸哪些探索?
医疗卫生
医改已在“深水区”
本次调查由市人大财经委和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合作展开,共有3991位市、区县两级人大代表反馈问卷,占代表总数的75.4%,同时还在全市17个区县采取随即抽样方式抽取共计3400户居民家庭参与调查。
调查显示,人大代表和市民最期望“解决三甲医院挂号难、住院难问题”(75.2%),还期望“减少过度医疗”(56.7%)和“改进医药卫生行业行风”(54.6%)。此外,加强分级诊疗制度衔接和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议分别达到40.1%和40.3%,其他为1.6%。
人们格外关注医疗,因为这一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民生大事”已在“改革深水区”。2009年,申城启动新一轮医改。2012年,申城医改进入“深水区”。迄今,回应公众关切,申城将分层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启动薪酬改革试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
来自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信息显示,截至去年底,24家市级医院均建立了新的内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这项考核体系切断了医务人员个人收入和医院科室收入直接挂钩的关系,切断了医务人员个人收入和处方、检查、耗材收入直接挂钩的关系;彻底改变了原来以科室经济收支结余为基数的分配模式。今年,本市将在部分具备改革条件的公立医疗机构,率先启动薪酬制度改革试点。
深化医改,另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就是分级诊疗。首先要做实的,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居民定点就诊。同时,加强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的健康管理,以电子档案为基础,进行分类管理,提供针对服务;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医保费用管理试点,探索建立以签约居民为切入点的医保费用管理机制,赋予家庭医生管理签约居民医保费用的责任。此外,市级医院通过预留门诊号源、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
环境保护
不仅需要“铁腕治污”
调查显示,人大代表和市民最期望“改善空气质量”(78.0%),还期望“加强水源、河道等水环境治理”(65.8%),加大污染企业查处力度(57.2%)。此外,倡导低碳生活方式(39.8%),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38.9%),其他(0.4%)。
铁腕治污,已是环保执法新常态。去年10月1日《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后的1个月内,申城出动执法人员3000多人次,出动无人机、警用直升机15架次,盘旋申城上空,只为监控污染源;立案查处140多家违法单位,处罚金额近800万元,依法对上海森库木业有限公司等违法单位实施“按日计罚”,对上海富平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违法排污单位进行媒体曝光。上海海螺水泥厂位于水源保护区,部分工艺涉及粉尘排放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被录入环保部门“淘汰目录”。去年,这家厂的粉磨生产线被关停,奉贤区为此每年减少税利1亿多元人民币。“海螺”的命运,是高污染企业进入“淘汰目录”的必然结果。
环保,更需公众参与。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环保法》,一大亮点就是明确“公众参与”。申城将依法加大环境信息的公开度,包括政府信息公开和企业环境信息,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今年环保白皮书显示:2014年,本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77%,较2013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PM2.5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16.1%。
社会保障
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
调查显示,代表和市民最期望“扩大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69.8%),期望“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52.9%)和“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51.7%)。此外,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占比达45.6%,推进社会保障异地转移接续达36.7%,其他为0.5%。
去年,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的一项调研显示,近年来本市逐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标准比例从2010年的1.5:1缩小至2014年的1.15:1。
今年4月1日,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一调整为每人每月790元,今年本市城乡低保标准增加金额历年最高,这标志着,本市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级层面社会救助标准城乡一体化。这次调整低保标准是本市第19次调整城镇低保标准和第15次调整农村低保标准,其中,城镇低保标准提高11.27%,农村低保标准提高27.42%。
同时,低保家庭中有劳动收入人员收入豁免标准从每人每月75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835元。在经济状况认定时,对低保家庭中从业人员的收入,按此标准予以豁免,有利于鼓励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通过就业实现自我解困。
此外,本市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日常生活费标准从每人每月不低于75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不低于1030元,与城市“三无”人员定期定量补助标准实现统一。
养老服务
体面养老备受关注
调查显示,人大代表和市民最期望“增加养老机构、床位,促进医养结合”(66.9%),还期望“扩大居家养老政策受益面”(54.9%)和“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36.6%)。此外,加强对困难老人的特别帮扶、提高老年优待水平、增加老年人活动场所、增加社区助餐点分别达到36.4%、35.8%、24.2%和20.2%,其他为0.4%。
当“深度老龄化”成为高知名度术语,公众对“体面养老”的众多期盼中,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设计,备受关注。沪籍、80岁以上、参加本市城保,经过评估符合条件,这样的老人可由老年护理服务机构提供基本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费用试行医保支付——这就是申城试点中的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发现,作为一项全新的社会保险制度,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难免遭遇瓶颈。
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专题调研表明,目前居家医疗护理参照家庭病床,自负比例为20%。同时,这些高龄老人往往还需支付医药费,以及居家保姆或钟点工的护理费用,加之老人购买服务“低意愿”的传统观念,让一些符合条件的老人不愿意参加试点。
此外,本市2013年开始试点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2014年扩大试点,试点对象年龄放宽至评估为“重度”失能失智的75周岁老人。即便如此,仍有不少街镇反映,80岁以上高龄老人失能失智比例固然较高,但对于60-75岁年龄段的老人,以及居保老人而言,也存在相当比例的失能失智,部分老人的困难程度堪称严重,这些老人及家属希望经过评估参加试点的愿望,尤为迫切。这些瓶颈,都有待“十三五”期间探求破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