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7月1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 评论
复制品也挺好
章颖
  ◆ 章颖

  还是前年的时候,我去北京参观了一场有关安迪·沃霍尔的展出,当我回来兴奋地跟一位美术老师分享所见所闻时,老师却显得有些吃惊,因为她一周前刚在日本也看了一场安迪·沃霍尔的展出,而我们都看到了他的经典作品《玛丽莲·梦露》!

  不过仔细一想就有些明白了,两场不同展出却出现了同一件作品,这说明这两场展出中,至少有一场所展出的《玛丽莲·梦露》可能是复制品,也不排除两件都是复制品的可能。这样的现象其实非常多见,大家都认可一些经典艺术品除了有唯一的那件原作品之外,也会存在拥有版权的复制品,它们同样也属于“真迹”。可是,令我感到非常无奈的是,绝大多数策展方是不会把这种区别表露出来,这让观众变得“不知情”。

  当我们讨论起这个现象时,那位美术老师提出了一种新鲜的观点,她认为多件复制品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展出也无何不可,从她身为一名美术普及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更多老百姓有机会见到大师的作品也挺好。的确,如果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大家冲着艺术大师的名气而去,主要就是看个热闹,感受一下形式,再感兴趣点的人会去听听作品解释,了解一下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故事,这些目的通过复制品一样可以实现,毕竟作品原件非常稀少,通过复制品能在更大范围内起到良好的艺术教育功能,也是一件好事。

  话虽如此,但复制品的情况也应该对普通人加以标注或说明,至少也让大家能够看个明白。复制品并不等于盗版,为何不能大大方方地标注出来呢?对于不怎么了解艺术的老百姓来说,不管是算作“真迹”的复制品,还是纯粹的仿制品,参观者都有知情权,欣赏作品也要知根知底。我相信,即便是复制品,只要能够让人领略到大师风采,老百姓也会喜欢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互动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话题/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跨界/文体汇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热点解读
   第B04版: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6版:个人理财/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互联网金融
   第B08版:家装专版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12版:上市公司/金市汇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房产在线
   第B14版:金融城周报/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彩票世界
   第B16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C04版:海外传真/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C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娱台历
   第C10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C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C12版:拍卖/国家艺术杂志
   第C13版:国家艺术杂志/拍卖
   第C14版:夜光杯
   第C15版:夜光杯
   第C16版:阅读/连载
大师们很“忙”但百姓很乐
复制品也挺好
新民晚报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C02复制品也挺好 2015-07-18 2 2015年07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