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上海四重奏(以下简称SQ)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系列音乐会总共六场的演出当中,我听了一半,感到其中一些杰出的演奏代表了当今的最高水平,可入名演之列。这样的音乐会,一生中听几次就够了。
弦乐四重奏被认为是一个“深刻的”题材,确实有很多作曲家将自己的心言写在其中,而贝多芬为古典时期的四重奏做了总结,五首晚期四重奏也是他最后的作品。毫不夸张地说,在德奥音乐的领域,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有近乎神圣的地位。它们几乎是每一个四重奏团都要挑战的高峰,而当一个团体能够出色得演奏这些作品时,他们的艺术生命差不多也就完成了。我听SQ的演出包括早期杰作Op.18 No.3;进入晚期的纽带,Op.74、95;晚期的巨作Op.130、131、132、135及《大赋格》,应该是能够充分反映这一团体的水平了。将他们的演奏列入顶尖,也是除唱片外,听了一些杰出团体的现场之后做出的判断。
SQ的优点可归结为四个方面:首先,配合一流又能各自出彩;第二,擅于把握古典派美声;第三,拥有能探索贝多芬晚期深邃意境的修养;最后,就是这个团体对于音乐的热爱依旧鲜活,能被明显地感受到。四位演奏家的配合之默契足以揭示四重奏的精髓,他们各自的实力又是斤两相称,毫无软肋。风格朴素,却能在必要时爆发激情的第一小提琴;不显山露水,却在关键段落胜任自如,修养不下于首席的第二小提琴;音色醇美,令人心醉的中提琴;还有技巧凌厉,音响雄浑的大提琴。这样的四人组成一个严丝合缝的演奏团体。尽管合作多年,我们会发现几位演奏家依然能享受音乐的乐趣,演奏没有例行公事的成分,这一点的重要可以媲美先前几方面的总合。
我听过的部分都可称为精彩,但其中最精彩,让我永志不忘的是第一场演出的Op.132,以及最后一场的全部,Op.130与《大赋格》,以及最后的Op.135。它们是一个四重奏团真正进入贝多芬内心世界的例子,让我们看到在这个世界里,最深刻的也是最自由的。SQ对于Op.130的演绎可说是充分揭示了古典风格的动力感,及那种动态中的平衡,同时让我们看到,贝多芬不是一幅伟大的画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第二、三乐章,很少有哪个团体能像SQ那样犀利地表现出贝多芬的幽默感,第二乐章细微的速度变化中几乎带有开玩笑的成分,将作曲家的幽默表现到近乎辛辣的地步,四件乐器出神入化的配合会让你想在乐章间鼓掌的。第三乐章则体现出这份幽默中典雅的一面。全曲演绎的顶峰无疑是第五乐章的Cavatina,SQ在此奏出令人忘情的境界,深度、美感与真挚,全面超越几年前哈根四重奏的现场。
对于真正的好演奏,听众就会有反应,当晚的Cavatina奏完之后,全场凝神静气的氛围已说明一切。同样将我震撼到心醉神迷的是Op.132,该作是贝多芬最后一次表现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当时作曲家大病初愈,核心的第三乐章是他献给上帝的感恩赞歌。正是在这个乐章里,SQ的各种优点得到集大成的体现,尤其是对音乐气息的控制,千回百转无尽头,接近完美的地步。
这样的系列演出都可说是一个文化事件,然而,相对去年朱晓玫所引发的轰动,它得到的关注仿佛是“不存在”的。这难道是一种正常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