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郎朗、李云迪享誉国际乐坛后,中国钢琴的新生代颇有井喷之势:陈萨、王羽佳、张昊辰……现在,与郎朗、王羽佳、张昊辰同出师门的贾然,已越来越引起关注。她弹奏的舒伯特已得到公认的好评,而她弹奏的莫扎特,我觉得更富妙趣。演奏富有诗意,注重作品内涵,技巧细腻灵敏,台风高雅端庄,这些都是贾然给人留下的印象。当然,还有她出众的美貌。
按照常规,贾然的前景应该可以是一马平川的,但不久前她在上海音乐厅的独奏音乐会告诉我们,这位外表秀丽的姑娘,内心有着执着的追求,甚至不惜甘冒风险。据说,在商讨音乐会曲目时,上海音乐厅方面原本想让她弹擅长的舒伯特,但贾然却提出要弹法国印象派,而且几乎是全场。
相比德奥,法国钢琴作品的趣味比较特殊,比较小众。在上海,全场几乎都弹印象派的,很少见。即便是法国钢琴大师艾玛尔,最近几年来上海,除了一次在贺绿汀音乐厅学术性的里盖蒂作品专场音乐会,另一场在上海音乐厅的独奏音乐会,也只弹小部分的印象派。由此可见,贾然的这次曲目选择,确实是有风险的。就作品而言,拉威尔的《小奏鸣曲》、德彪西《意象集第一集》中的第二首《向拉莫致敬》,在音乐文献上有其一定的地位,然演奏效果难以出彩,也基本是公认的,贾然偏偏知难而上,显示了其内心的坚定和独到的趣味、品位以及追求,难能可贵。她的现场表现从容不迫,以静致动,技巧扎实,情景感和画面感俱佳,拉威尔《夜之幽灵》中《水妖》的凄美、《绞刑架》静谧的恐惧、《幻影》幽灵舞蹈的节奏韵味,德彪西《意象集第一集》中《水中倒影》的波光粼粼、《运动》中漂亮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疾速轮奏,都是这场音乐会的精彩亮点。而德彪西的《欢乐岛》,真正达到了欢乐的境界。在某些意境和音响的营造上,贾然也有出色的表现。说来有意思,谭盾学生时代(1983年)的《火之诗》,这次不仅由贾然首演,而且作品风格与法国印象派也颇为相似。谭盾当年创作此曲,是否有意学习借鉴印象派,不得而知,不过整场音乐会因而显得有机统一。谭盾特意光临现场,并登台祝贺,既是对贾然的支持,也给观众一大惊喜。正式曲目演完后,贾然安可两首:肖邦《降A大调圆舞曲》、舒伯特《音乐的瞬间》之3。贾然最后还是以最拿手的、观众最期待的舒伯特结束整场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命名为“水与火之夜”,显然是与作品内容有关,而贾然的着装也与此相呼应——上半场一袭白色为主,间隔黑色线条,高雅性感,阿娜多姿;下半场一袭醒目红衣,光彩夺目,满堂掌声。无可否认,古典音乐已进入了视觉时代。当然,演奏家的技艺还是第一位的,仅以这场音乐会而言,贾然如果要在印象派上更有作为,在音色、气韵和触键等方面,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好在她年轻,又走在了一条正道上,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