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隔壁是维也纳,当然指的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距离。形容的是电影里经常引用古典音乐这一现象,以至于目前每年在世界古典乐之都维也纳都要举办一场名为《好莱坞在维也纳》的音乐盛会,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古典音乐音符与当代电影一起焕发光彩。
大导演科波拉在反映越战的经典影片《现代启示录》中,用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第三幕的间奏曲,配以美军直升机轰炸游击队乡村驻地的场景,略知这段音乐历史的人就会知道,这看似令人昂扬亢奋的旋律,给这个段落带来的反讽效果与寓意。在二十世纪最为大胆与前卫的导演库布里克的作品中,更是采用了各式风格的古典音乐,从早期《光荣之路》里的《艺术家的生涯》、《2001:环游太空》中用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到绝唱《大开眼界》中用肖斯塔科维奇《爵士组曲》中的第二圆舞曲。
在中国大陆,虽然近年来电影在数量与质量上有较大的提升,但在配乐上运用古典乐的似乎很少。抛开音乐题材,尤其是反映音乐家的作品,给我们较深印象的,也就是姜文与宁浩等少数导演在部分作品中加入古典音乐的成分,其他导演则基本依赖流行音乐与作曲家的原创。
应该说如何创作是艺术家的自由,每个导演因为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积淀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音乐都是合理的,但古典音乐的缺失,却是值得思索与寻回的。
首先是传统美育的缺失,从三四十年前文化的浩劫,到近年的唯升学的教学模式,从创作者到观众都缺少古典音乐与美术的体验,也就无从谈及创作中的情感投射。其次,导演在创作中对音乐的作用基本认为是“配”乐与“插”曲,其实电影与戏剧应该是综合的艺术,导演应该是演出形式与意义的体现者。而当下重画面轻音效、叙事“直露浅”,是相当一部分导演的通病。作为一名导演,不管你偏向商业还是艺术,只要你心存高远,期待有更多更深地表达与理解,那么古典音乐的学习与应用是一门必修课。
古典音乐是共鸣的集结号。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艺术语言,古典音乐更是通达古今。在《廊桥遗梦》中收音机放出的是女高音拉卡斯演唱的贝尔尼尼的歌剧咏叹《圣洁的女神》。《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不顾一切在监狱喇叭里放出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女声咏叹《晚风轻拂树林》,点燃起犯人对自由阳光的向往。
古典音乐也是历史的携带者与象征者。
在《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前,几位提琴手在甲板上演奏的最后一曲《与主更亲近》,是遇刺身亡的美国总统麦根莱生前最喜欢的乐曲,全国为他追悼时被选唱。此刻在千人将葬身海底前演奏,感人无比。《铁皮鼓》里小顽童敲打的圆舞曲的节奏,扰乱了二战时期德国全民行军的脚步。如果一个导演不懂得音乐与历史的关系,就会闹出笑话。沪上某青年导演在一部弘扬慈善精神的作品中,用了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军乐被观众发现而痛失奖项。
古典音乐更是寓意的极佳代言人。
在库布里克反映主人公恶与暴力的《发条橙》里反用了《威廉·退尔》序曲,使这首反映英雄抗争的交响乐具有了谐趣的味道。后来刘镇伟导演在喜剧电影《东成西就》里有着同样的运用,应该是向大师的致敬。
随着互联网发展与影像的方便获得,影视的基本技法已经失去了技术壁垒。然而一些人在少年时代最多只是接受了简单的音乐教育,所以对于艺术的美,只有通识才能做到通感,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艺术的发展有利于我们整体民族素质的提高。我们的一些艺术家似乎一直在为资金而焦虑,为题材和创作手法的枯竭与雷同而烦恼,甚至为观众的差评而大吐苦水。其实不妨静下心来听听古典乐吧,里面有大师的声音,里面有灵感的源泉,至少还有平息或疏导焦虑的作用。维也纳就在好莱坞的隔壁,听完一首小夜曲再敲门也不急。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