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家都不富裕,童年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是一些诸如食物缺失、衣服打了多处补丁,甚至大脚指头常常露在布鞋外面的“囧”事。长大后知道我父亲出生的绍兴前观巷鲍家,原来有一个五进深的大宅院,还带花园和自家码头。可惜,等我有机会赶到实地寻访时,却只看见一大片全部拆完的废墟!
直到有一天,我得知我们家早在1947年的时候,曾在宅院第一进的花厅万卷楼里,办过一个对外开放的家族图书馆,取名“联合图书馆”。初建时馆里就有购自上海、南京等地的上千册图书,大都传递着新思想、新观念,吸引了绍兴城里的青年学生和周边居民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图书馆除了天天开放、随时提供免费借阅之外,还经常举办各种读书讲座、歌咏戏剧表演等活动,大受欢迎,数以几百计的读者遍及城里所有学校,并由此带动了一大批年轻人走出家庭,投身社会。为此,图书馆作为“文化进步事件”记载进了绍兴地方志。从那时起,我开始觉得我们家还挺富有的。
创建这个图书馆的,是我的父辈们。当年他们大都已离开老家到各大城市念书,我父亲三兄弟分别就读于复旦、圣约翰和同济。有感于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想让家乡的弟弟妹妹们也尽快进步,于是想到了读书。当然,他们在家里建图书馆的提议也得到了爷爷辈的大力支持。有长辈提议,在图书馆显眼处,立一块匾,上书:“顽石点头处”,以彰扬读书的妙用。其实,清朝乾隆年间我家从安徽迁来绍兴时,特意选择了文人徐渭的青藤书屋做邻居,并立下了家训:“经商不忘读书,读书方能明理”。作为以盐业起家的大户人家,鲍家前辈很早就意识到教育后代读书的重要性,以今天倡导全民读书的眼光看,我的老祖宗着实不简单!
说起来,我们家也确实有些非同寻常事:一个大家族,如今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但常常会定期聚拢到绍兴或杭州开会,每次至少有六七十人,15年来已经聚了10次。我们还有一本家族杂志《万卷楼通讯》,每年一到两期伴随整个家族的交流和成长,至今已经出版了30期。所有的会务和出版编辑工作,都由大家有序地轮流分工完成。身在其中,我深切感受到这个大家庭,因为知书达理而特别有凝聚力,亲戚中优秀杰出的人好多。
2013年初,绍兴市政府决定,在绍兴豆姜腾出一座三层楼的小洋楼,支持前观巷鲍家异地恢复重建1949年被国民党封杀的“联合图书馆”,我有幸受长辈嘱托参与了重建工作。让我感动的是,家族宗亲们听到这个好消息,很快就开始行动,像当年一样,大家纷纷从各地为图书馆捐来新书,而这次除了老一辈以外,更多参与的是中青年一代了。
生长在一个爱读书人家是幸福的,因为家里有书,真的很“香”!
十日谈
我家的故事
不是生父,胜似生父,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