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名生物特级教师眼中,“生态教育区”不仅要给予几年、十几年的成长空间,更要为终身发展奠定扎实根基。“如果把每所学校比作一棵树木,那么,树木成长除了需要课程,还需要区域内各类优质教育资源都为其提供空气、土壤和阳光。”庄小凤说,徐汇区目前已对教育综合改革设定了100个实施项目,实现“双高”——既要构建教育“高原”、坚持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又要攀登教育“高峰”,探索教育发展新路径。
跨学科整合特色课程
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设计并制作一双“超级运动鞋”,或者搭建一个温室,从去年起,一门名为STEM的课程,进入了徐汇区多所小学的课程表,通过跨学科整合,为学生带来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庄小凤说,在基础教育“热带雨林”中,每一所学校都应成为独具特色的植株,课程应成为其最重要的养料。徐汇区将通过“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探索增效减负的有效举措,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以学区化集团化为基点,建立课程区域共享共建机制,并以创新实验室和工作室建设为载体,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法。
学区联合“变木为林”
如今,田林地区10所中小学就读的学生会拿到一张“跨校区开设选修课课程菜单”,该学区还以橄榄球项目为突破点,打造学区内统一体育特色课程;在康健社区,世界外国语中学、世界外国语小学及其托管的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和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开展的科学、艺术学科国际融合课程试点研究已经初见成效,有望向全区其他学校推广应用。在华理学区,语文、数学、外语学科成立了跨校学科作坊。
这是徐汇区尝试学区化办学的成果。从去年11月起,徐汇区成立了康健学区、田林-虹梅学区、华理学区等。庄小凤透露,今年9月开学,还将建成多个学区,探索学区内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统筹利用,逐步构建由政府、社会与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
区域共建“教育森林”
庄小凤说,徐汇教育具有丰富深厚的积淀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区域内汇集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等科研机构121家,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医学院等科研院校16所、上海中学等百年老校17所。徐汇区将通过体教、艺教、科教、医教等“四教”结合,共建一片枝繁叶茂的“教育森林”。
在这片森林中,学子尽情畅游,并已经收获果实——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直接参与华理大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找到专业方向,并提升了团队合作技能;市二中学的“城市寻访”活动成为每名学生最难忘的记忆,从一幢幢身边的老建筑中汲取养料,带着探索精神,感受人文情怀。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