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足球发展是个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不断学习的“系统工程”,中国应该借鉴德国的做法和经验。在德国,学校每周都有校际比赛,上海应挑选并组织对足球运动有兴趣的孩子,使其不仅有机会在学校踢球,也有机会在校外参加比赛,使之有机会从小体验比赛,这样的机会应持续不断。
王登峰(教育部体卫司司长):
推进和发展校园足球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为中国足球人才奠定根基。今后,我们要培养一大批会踢足球的医生、律师、数学家等。在我们培养的人才中,一定会冒出那0.2%的、有着扎实文化基础的优秀职业运动员,这才是教育部门来做校园足球工作最终关注的目标。发展校园足球的一大愿景,并不是把踢球的孩子全都培养成运动员,而是让孩子爱上足球,享受其中的乐趣,最终成为会踢足球的各方面人才。
翟柏林(比赛裁判长):
球员之间碰撞后,外国球员总会主动打招呼,这就是职业素养。看外国球员踢球,是一种享受。比如看俄罗斯队比赛,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他们的队员踢得干净、利索,从中可以看出,球员们的技战术水平和训练水平很高,这就是他们从小打下的基础。
本报记者 王蔚